2014年4月30日 星期三

思啥咪計畫介紹──小步轉大人

搭配本期主題〈理想中的大人模樣〉,小步生活團隊於屏東教育大學舉辦「小步轉大人」。那個一小步、一小步,從童年走到青年,再從青年走到成年,尚未出社會的我們,擁有各式各樣對於未來理想的藍圖。活動中,我們提供許多報紙、畫筆與其他創作工具,讓參與者拼貼出自己未來理想的大人模樣與未來的名片。另外,我們還準備了零食與飲料,讓大家有得吃、有得喝、有得玩!


一小步,一小步……
一小步地轉大人。

在稍嫌炎熱的天氣下,有些人喝著冰涼的飲料、吃著桌上特地擺盤成一朵花的零食與絣乾;有些人埋頭在五彩繽紛的彩色筆、廣告紙、報紙中,剪剪貼貼,偶爾拿起紙膠帶、印章作點綴;有些人正在思考,該從名片人的身上撕下哪一張呢?有些人不斷地想,自己要做什麼,要成為什麼樣的大人呢?

有些人想當一個懂得分享的人,也有些人想當一個有福氣的人;
有人想環島收集故事,也有人想吃遍全天下好吃的東西;
有人想得到自由,有人不想再當李大仁……。


每個人都有自己想成為的大人模樣,
而你想要成為?

 你好,這是我的名片






大家的理想大人名片




































先挑一張自己嘎意ㄟ名片,
用各種帥氣的姿勢把它撕下來,









接著當起魔法師,動動手、用用心,變出自己理想中大人模樣的名片!







                                                       

 





 再來瞧瞧,大家想當什麼樣的大人呢?    













                      


      

2014年4月29日 星期二

【小步吾曲】一尾台灣土產──拍謝少年

文/林聖偉

提供:拍謝少年

像在某個平常沒什麼人的小漁港裡的小海灘,一批剛從海裡打撈起來的漁獲剛到岸邊,船長將一張漁網高高拉起,拉靠岸後,「唰!」的一聲放下網子,所有的魚腥、鱗片、海味和每一個漁夫的喜悅,通通一口氣毫不保留地傾瀉出來。港邊熱炒店林立,一支接著一支的啤酒,一口接著一口的白飯,所有的豪氣和生鮮落落大方,純粹的爽度像一尾台灣土產虱目魚剛從海面竄出來透透氣!
                      
──這應該就是拍謝少年吧。

第二屆蚵寮漁村小搖滾,我躺在沙灘上看著夕陽、聽著音樂。騎車在魚市與魚港閒逛,心想這真是一個舒服的地方,看著來來去去的年輕人心裡倒是非常疑惑這裡平常的樣子?從拍謝少年往回尋去,會看見伍佰、林強等等,這些前輩用台語歌曲去處理「失去」的問題:失去親情、失去愛情,而小漁村、小農村失去年輕人。這樣的感覺讓人打從心底悲哀。拍謝少年用「無題」、「我們苦難的蘋果班」、「深海的你」講出失去希望、感情,與對未來感到徬徨不安,胸口悶著一股衝動找不到出口的青春期。吉他手維尼則會在你最需要別人伸出援手的時候,用力地將破音踩下去、催到底,所有躁鬱的蜜蜂會一口氣衝破你的身體,隨著強大的吉他音牆飛出海灣的遠方。

反覆聽著這個就應該屬於海灣的樂團的歌,很像一個不得志的傢伙,騎著車奔馳到海邊吹風,鹹鹹的海味刺激嗅覺,他騎著車在港邊繞繞,快要下雨的淡灰烏雲,那個傢伙站在消波塊的上頭任憑海風吹著他的頭髮,頭髮打在臉上,讓他的眼睛瞇成一條線。看著大船鳴笛入港,粗勇的船員將大魚一條一條拖進市場,魚鱗滿地,臭臊滿腔,他不確定他的未來是否也是在漁村裡討生活,進都市的人都累的像條疲憊的狗。夕陽西下的速度很快,零星的燈光將漁港的夜晚點綴成宇宙的感覺,寧靜而溫暖。人生的決定也是,跟夕陽還有小漁村的夜晚都一樣。


拍謝少年──深海的你

你說親愛的老爸,安怎永遠攏抹覺醒
失去愛的滋味,是什麼款的味

你說心愛的阿母,安怎永遠看不到你
你的愛的滋味,是什麼款的味

敢說今哪日咱的失志,有你的當跟阮去
怎樣厝內的散甲讓你,當作生活的志氣

敢說今哪日咱的失意,有你的當跟阮去
親像細漢時我牽著妳,走過人生的海浪

你發誓永遠會陪伴在我身邊
你的當解決這款艱苦的日子

你願夢未來會過尬卡好舒適

你的當解決這款混亂的人生



專欄作家/林聖偉
1992-2014
一點也不酷 每天都傷心欲絕

【小步食代】巷弄裡的溫情加油站──馬妞鬆餅

文/欸福609



小小的巷弄裡,一個不顯眼的騎樓處,飄出在巷尾即能聞到的鬆餅香味。有個如此溫暖的地方,讓進去時沮喪的臉,出來時即能轉為幸福的笑顏。

馬妞鬆餅屋,在屏東經營已經邁入第五年了,而在馬妞鬆餅屋的背後,有著令人感動的故事以及有趣的開店小插曲。今年四十八歲的老闆娘——馬姍姍,與姊姊兩人手足情深,生活上總是互相依靠、扶持。姊姊為小兒麻痺患者,身體狀況一直十分不穩定,甚至需要依靠昂貴的呼吸器才能延續生命。老闆娘認為富裕的生活固然好,但沒有什麼比珍惜親人還要重要;因此她放棄在紐西蘭的高薪工作,回到屏東照顧姊姊。

當姍姍跟我們談起經營鬆餅屋的原因,臉上漾起暖暖的笑,她說:這都是來自一個美麗的錯誤。在前往紐西蘭的前一份工作,十分繁重,所以姍姍總是晚歸,回到家後,時常會看到餐桌上,姊姊替她留了一份鬆餅,她認為是貼心的姊姊除了自己喜愛吃鬆餅,也替她準備宵夜,因此產生開鬆餅店的想法。鬆餅的製作手法較不複雜,不但能一面經營鬆餅店,賺取生活費,一面還能照顧姐姐;當生意不如預期,賣不完的鬆餅還能做給姐姐吃。不料,後來才發現姊姊原來是討厭吃鬆餅,才把朋友帶來的鬆餅都留給妹妹,雖然一切都是從誤會開始,卻也成就了現在這可愛、溫馨的小小鬆餅屋。

姍姍說,在開店前,她完全沒有做鬆餅的經驗,只憑著一股熱情,就著手打理起鬆餅屋的一切。她開始研究鬆餅麵糊的製作方法,也自行研發了許多特殊的口味。她興奮地告訴我們,其實手邊的配方就有一百多種,有的精心構想,有的來自巧合。相同的是,每一種她都細心地嘗試、命名。她特別介紹了一種取名作「媽媽咪呀!」的生菜沙拉口味,那是她自己非常喜歡的一款,但基於成本、消費客群喜好等種種考量,店裡只販售二十幾種口味,鹹的、甜的都有。除了餐點的創意設計,姍姍也想將店裡裝潢成她曾在紐西蘭看過的木屋,但由於預算不足,原住民的好友就提議以竹子來取代,並以他們的巧手建造!雖然他們是第一次替人裝潢,但開店四年來,那充滿原民風的竹屋裝潢依然非常牢固,搭配上姍姍自己設計的木製卡片許願牆、喜愛花草而佈置的庭院,這些裝潢擺設都替馬妞鬆餅屋增添了溫馨和特別的民族風格。

剛開始的生意十分不好,一天的收入連負擔基本生活都有困難,一度無法負擔姊姊呼吸器的租金;直到時常來吃鬆餅的葉同學,發現了背後感人的故事,開始為馬妞鬆餅屋在網路上、校園中不斷宣傳,鬆餅屋才逐漸受到了矚目。從周遭的學生開始,周邊的鄰居也會來品嚐,不但留下了自己的心願在牆上,也帶回了幸福的味覺享受。而這選擇多樣、外皮酥脆、內裡鬆軟好吃的鬆餅也讓許多人一吃成主顧。

在眾多的食安問題中,生意遭受到很大的衝擊,但姍姍仍對馬妞鬆餅屋有自己的堅持,她開的不僅僅是一間店,還有她的信念。從訂做招牌時,就對鬆餅屋有了寄望:招牌上面寫著「鐵馬加油站」,除了字面的意思,其實她最想傳達的是「加油!」每當疲憊時,都可以來馬妞鬆餅屋休息充電,姍姍會用最溫暖的笑容最美味的甜點,使每位客人感受到幸福。

















店家資訊
店名:馬妞鬆餅
地址:屏東市田中一橫巷72號一樓
電話:08-7233953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maniu33


------------------------------------------------------------------------------------------------------------

專欄作家/欸福609
欸福六零九取至寢室房號F609的諧音。由兩個左撇子的愛吃鬼所組成,愛吃到連電子書的比賽都要做美食,也因此就不小心「吃」進了全國佳作。我們以介紹屏東美食為主,各地為輔。期望征服全世界的美食!

2014年4月28日 星期一

【步步為影】真實

文/傅三財

從攝影家的「意圖」與「手法」,攝影技巧中的光線、構圖、快門時機、沖晒印相,所有創造影像的技巧對一流的攝影家來說,都只是表現意圖的工具。捕捉真實是攝影的天賦,也是基本的預設,以攝影而言,「真實」是人們對攝影的期待,所有的內容皆取自真實生活。攝影要訴說真實,因此,當我們「發現」相機在說謊、看穿了某張照片原來是「擺拍」而成,或某幅影像是經過電腦後製時,總免不了感到失望。在這個PS軟體氾濫的時代,「相機永遠不會說謊」已被改為「相機總是在說謊」。

我們可以從觀看照片聯想到兩件事,那就是「如何觀看」,以及「學習接受攝影所傳答的訊息」。觀賞者對自然和寫實極為敏感,當攝影者背離這兩者,愈是以複雜的方式加工或是進行後製軟體之編修,攝影所帶來的真實已幻化為虛無。今日的攝影者對進行影像後製已給予肯定的答案,甚至認為現今已進入數位時代,影像後製已成必然,在台灣也已形成一股潮流且銳不可擋。

我們從照片裡看到這個世界正在發生什麼事,才是攝影最重要的地方。換句話說,攝影的核心正是攝影師、現實世界與觀眾的內在交流。

如果所謂的攝影是一些與現實世界不相干的影像,毫無內涵及真實可言,那總有一天我們的攝影不會再是攝影,我們手中的相機不過就只是用來擷取我們所製造完美假象畫面的冰冷工具而已。

攝影不應只透過取景器看到眼前的東西,便判定它們是什麼,而是應當調動五感,通過記憶對事​​物所擁有的全部,來進行感應,並在腦內放映篩選被積蓄的龐大的印象,從而用整個身心來記錄畫面及時光。

照片從來都不是對現實世界的簡單複制,而是人們通過種種​​技術和非技術方法,對真實世界的一個切片,企圖通過這個切片能得到所有的真相,是不可能的。刀柄其實在你手裡,這一刀如何揮出,得到怎樣的切片,關鍵全在你自己,而不是相機或這個世界。

 照片是不會騙人的。照片不僅只是「美麗」與「感動」,也有「不適」。在毫無心動體驗的狀態下拍攝的照片,不管裝框再豪華、照片放得再大,也都毫無意義。相反,好的攝影作品表現出來的正是自己感受到的那些了不起的、有強烈衝擊力的東西。我的這些體驗與思考,全都通過我的照片表現出來。我覺得,最理想的是,更純粹地去複製這個世界,淡化自己的「味道」。 ──川內倫子


【步步為影】專欄作家/傅三財
畢業於日本東京寫真專門學校,主修商業攝影。
喜歡探索攝影對人所產生的影響,深入了解攝影所帶來的不同面向。

2014年4月27日 星期日

【步可思議】理想的大人模樣──敬東海哲學系及社科院的師長,及台灣的未來

文/徐秀琴

勾勒「理想的大人模樣」,不是用來檢視或批判他人,而是反求諸己,探尋自我,讓自己朝向心目中理想的大人模樣,升級、進化。我以為,理想不是目標,而是一種持續前進的狀態。學習理想的大人模樣,意味有能力給自己以及更多人幸福,在世界撒下愛的種子並發揮美好的影響力。

「自我」既是現代性的產物,也是社會學的核心概念。相較於心理學僅從個人的角度層次看待「自我」,社會學強調社會之中「重要他人」對於自我認同發展的深刻影響。「重要他人」意指每一個你、我,在社會化過程,以及心理、人格特質形成的過程中,對我們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他們可能是父母、長輩、手足或者老師、同學,甚至是不認識的人。用「重要他人」探尋我們心中的理想大人模樣,多少意味著個人多想將重要他人的特質內化成為自身所有,即代表著「重要他人」對其所產生的影響。

當問及每個人心目中理想的大人模樣,我想,多半人想的或許不是外在的社會階級或者職業身份,而多半是他們在敬重的人身上所看到、期待有天自己也能擁有的特質。

以我人生遇到的「重要他人」來講,主要是大學時期在東海哲學系和社會系遇到的一群師長,包括哲學系的蔣年豐老師、苑舉正老師,社會系的黃金麟老師、楊開雲老師、高承恕老師以及黃崇憲老師。這些先後教導過我的師長,學術專長不一,卻都具有一個共同點:他們不只樂於教學,更願意無私地奉獻時間給學生。課堂上,開放討論,啟發教學;下了課,office hour 隨時歡迎上門踢館。除此之外,課後、期末,更不時自掏腰包,邀學生小聚討論。激勵學生發問與思辨是他們的天職,看到學生比他們優秀是他們的驕傲。記得,有一次聽助教笑著說,楊開雲老師第一年回東海授課,曾經為了全班到家做客,清晨起來,自個兒下廚,滷了一整鍋的雞腿。高承恕老師夜間的課,常常上到十一點,還眉飛色舞,不肯罷休。苑舉正老師,火鍋店裡講了一晚的Foucault還不夠,回家想想,覺得疏漏,還認真寫了一封書信跟學生補充說明。從這些師長身上,我不只領略到「敬業樂群」的人生可以如此豐盛,「無私奉獻」的背後,更隱含無價的情感關係,那是一輩子怎麼也斷不了的師生情誼。往後,赴各大學兼課講學,總自勉要將東海人文精神散播出去,藉以緬懷、回饋曾在大肚山享有的那段美好時光。

回頭看看自己,我的教學風格,受到東海人文精神很深刻的影響。遺憾是,啟蒙我往社會學之路走的蔣年豐老師(1955-1996),就在我考上社會學研究所隔年,英年早逝。蔣年豐老師是台灣哲學史的一顆炫燦的流星。他的離世,不只讓東海失去一位中西涵養兼備的哲學系教師,更使台灣出現理論開創性「哲學家」的可能性往後遞延。當年,如果沒有他引著我由文理大道的文學院一路走向社科院,並在管院坐下來一對一跟我討論社會哲學和傳統哲學的差別,我不會遇到社會學,更不可能如此熱愛社會學。而今,雖然離開學術與教學的工作,我仍努力將東海的人文精神帶到新的工作職涯──我遇到的每個人。

現代性的發展要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社會學的訓練則讓我看到:生活在台灣的人們,可以有著什麼樣的選擇。不過,接觸社會學,與其說讓我更加認識世界歷史與台灣社會,毋寧是讓我成為想要成為的自己。成為理想的大人,意味著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人,過程中最重要是自我覺察,以及了解自己──自己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可能。理想的大人樣貌,沒有標準答案。尤其,每個人經歷的生命過程、感知的經驗內容與生活的選擇不一,受到他人影響的深刻程度也大不相同。人生,既需要不斷學習以及反覆練習,堅持與放棄,得與失,也就沒有絕對的成功或失敗意義。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終究,得向內自我探索。生命並沒有要求我們永遠出人頭地,它要求我們的是,在每個階段的經驗裡,竭盡全力,問心無愧。明白我們成為什麼,台灣就會是什麼。那麼,每一個生活在台灣的你、我,該努力──努力讓自己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理想大人。



【步可思議】專欄作家/徐秀琴
 一個自我認同處於游移但卻始終認真生活著的人。

國際商專企管科。東海哲學系。
東海社會學博士候選人。
做過政治文宣。當過公司小主管。
婚姻讓我和三個可愛的女兒相識。\目前棄學從商,從事業務中的業務,一份有意義的工作。

在勞動中想家──我與印尼朋友們的在台見聞

文/鄭郁芬
圖/謝莉莉 提供

每年的1218日是國際移工日,移工們會在當天集合、遊行,爭取移工的人權、表達他們的訴求。在台灣,移工主要來自東南亞國家,諸如:印尼、越南、菲律賓等等,其中又以印尼籍的藍領居多。移工在台灣受到《就業服務法》與《勞動基準法》規範,擁有最低薪資的保障,但在仲介層層扣除:勞保、健保、仲介的服務費、膳宿費(註一)等等費用後,移工一個月的薪資僅剩一萬出頭,通常移工會將所得寄回家鄉,僅存幾千塊留在身邊度日。

無論社福移工(看護工、家務工)還是產業移工(製造、營造、農林漁牧等等),在台灣都有薪資被剝削、超時工作與不得自由轉換雇主的處境,其中,又以漁工劣質的工作環境和雇主非人道的待遇為最明顯。移工的人權被漠視、存在被歧視,他/她們為台灣帶來經濟的成長、彌補產業的缺口,卻連申請立法保障的基本都有困難,無時不在承受「低階」、「落後」的眼光與標籤。

傾聽、觀察移工需求:海上作業需要保暖的外套。
宜蘭縣漁工職業工會於2013525日成立,希望藉由團體的力量,提供外籍漁工被惡劣對待時的發聲窗口,以及推動改善漁工勞動環境的相關法規。現任屏東縣好好婦女權益發展協會的翻譯員──謝莉莉,在工會成立不久,即前往現場了解移工問題、調查漁工們需要的物資,她從漁工們口中得知:海上的工作環境濕冷,無奈仲介、雇主層層剝削,他們捨不得拿一個月僅一萬出頭的薪水來買外套。返回屏東後,莉莉便發起「募集冬衣」的活動,希望能夠呼籲人們正視移工被資方剝奪的權益及需求。

褚士瑩協助募集冬衣的活動宣傳,現在和莉莉是無話不談的好朋友。















莉莉是來自印尼西加里曼丹省的台灣新住民,她在18歲時嫁來台灣,「在印尼生活很辛苦,如果沒有選擇嫁來台灣、到台灣工作,留在印尼就得協助務農。」莉莉表示,並接著補充:「很多印尼姊妹為了改善家裡經濟,選擇來台幫傭、當看護工,只是超時的工作量沒有相對的薪資回饋,以及種種不公平的待遇,常讓姊妹們產生想放棄的念頭。」

找不到排解工作壓力的管道,工作上的負面情緒曾經直接影響了她的家庭。
莉莉現在有三位女兒,受制於家庭與來回機票的經費考量,13年來,莉莉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莉莉的工作內容,讓她接觸到很多來自第一線委屈的聲音和移工承受的壓力,她理解這些負面的訊息,一邊暗自哭泣,一邊將對方的口述內容翻譯成中文。莉莉說:「我曾一度想放棄,但我離開後,誰來替他/她們發聲?」同時,莉莉還積極申請任何可以進入社區、校園推廣印尼文化的機會,希望藉由教育、活動、飲食體驗等等課程,讓民眾更了解新移民的生活和視野,消除彼此因不了解而產生的隔閡。莉莉自己跑了屏東100所學校和30個社區,為了讓更多人認識印尼文化,不遺餘力地奔走在屏東各個鄉鎮。

莉莉為了讓台灣民眾認識印尼文化,走進校園與社區。
她(外籍移工)聽雇主說:「妳敢偷東西,我就把妳送回去。」為了回家,她選擇偷東西。
移工在台灣承受的輿論與被資方壓榨的程度,已經不算新聞。菲律賓便當文事件(註二)、台北車站慶開齋節遭批有礙觀瞻的歧視言論等等,似乎新聞媒體對於移工在台灣的處境,論述均是一面倒地在加強閱聽人對於移工的刻板印象:「來自落後國家、廉價勞工、犯罪」,在媒體耳提面命這些偏見,要讓其深植進我們的價值信念時,我們應該警覺:問題應該是出在勞資雙方不對等的待遇、那些急迫需要被立法保障的移工需求,而非因事件而起的正義、拿移工當話題的焦點新聞。我們又怎麼會知道,那些移工在家鄉的地位,不會因其出國工作的背景、視野,而受到當地人的尊敬?其為台灣帶來多元的文化,舉凡異國小吃、外文書籍、電視節目、慶典活動等等,更是不勝枚舉。學習用不同的角度看待移工、新移民來台後的影響,任何賦予對方標籤的行為、捕風捉影的認識、單方面的論述,對他/她們而言都是二度傷害。

------------------------------------------------------------------------------------------------------------

※ 註一:在所有產業移工中,漁工薪資最低,台灣印尼漁工大部分長時間在船上,吃住條件惡劣,不像工廠勞工有地方休息,對於扣除食宿費,引發漁工長期不滿。(《立報》102.07.15
※ 註二:於2013年廣大興28號事件事發後出現的網路謠言與新聞事件。(維基百科)
※ 補充:移工不包含俗稱外籍配偶的台灣新住民。

------------------------------------------------------------------------------------------------------------

2014年4月26日 星期六

優雅的划行──Rita&Duck Pub

李祐禎          
潘語柔

夜幕降臨,這裡的故事才正要開始。昏暗中的迷離燈光、精挑細選的音樂、符合各式心情的調酒以及溫柔的傾聽者:Bartenter──Rita,低調的Duck Pub在屏東市區的一角靜待著顧客上門。風韻猶存的老闆娘Rita孕育「鴨子」至今已十四年的時光,它的誕生來自偶然、出於巧合,也是宿命。當時的她面臨一段婚姻的結束,剛好遠從台北而來的一位失戀的朋友,帶領她與鴨子的前身相遇──一間茶店,恰巧那時的老闆想要頂店,Rita的朋友便計畫著落腳屏東與她共創一間酒吧,原本她覺得店址的區位不佳,不過蒞臨茶店幾次後,她不知為何就答應了朋友的邀請,只是最後朋友和其情人和好並回到台北,開店的事情就此擱置,於是已付出資本的她一肩扛下店務。Rita在屏東創立過茶店、咖啡店、KTV,也開過紙箱工廠、做過針織產業,但從沒想過自己會經營酒吧。最初的鴨子只賣紅酒與雪茄,僅有三五好友捧場,然而她回想到與調酒早在二十歲時結下緣分:年輕時的她,下了班總喜愛到酒吧聽音樂、喝調酒,多年輾轉,讓她為了事業從品酒轉而鑽研調酒,甚至成為調酒師。她認為調酒是酒吧的靈魂,店裡的酒譜多是台北的弟弟──手拿四瓶酒調酒的調酒師,從國外引進,她繼而研究變化。

Duck Pub門口
驕傲的鴨子
酒吧之所以取名為鴨子,是因為Rita喜歡鴨子,也曾收集許多相關物品擺放在店內,但奇怪的是從沒有人送過鴨子給她,反倒是客人喜歡鴨子,而送出了不少鴨子。她賦予鴨子的精神:「表面上悠然自得,實際上努力往前划行,看似優雅、高傲,實則力爭上游。」舉止從容大方的她就像鴨子,這樣的泰然自若卻也是飽經歷練而來。回想鴨子創店之初,有過黑道鬧事、舉槍脅迫,即使內心慌忙,也得假裝抽著菸臨危不亂。從前不若現在的客人素質單純,逐漸練就一分鐘分辨來者是否能成為主顧,看來簡單的事物卻從來不簡單,鴨子的風格幾經演變,或許哪天又有令人驚豔的新樣貌,但不變的應該是爽朗的老闆娘。勇於挑戰、求新求變的Rita熱衷學習,上班之餘參加各種課程:熱舞、日本歌藝、魔術、塔羅牌、心靈成長等等;其中塔羅占卜曾應用於酒吧,為向她訴說心事的客人提供參考解答,雖然受洗成為基督徒後甚少觸及,仍轉換以抽天父的信,給予正向思考的建議,原本無法消化他人垃圾情緒的她,培養出使頹喪的顧客開心地走出店門的能力。Rita在酒吧複雜的環境裡看遍人生百態,反而成了能嚐出白開水甜味的人。

被祝福的療傷酒吧
Duck Pub吧台
最初Rita透過經營酒吧療傷,也從中得到一些收穫,學會做什麼像什麼、融入客人、不把情緒帶給他人,婚姻的改變也使她更懂得角色轉換,在人生各階段的當下樂在其中。談起小時候理想中的大人模樣:有個好老公、小孩、家庭,不過真實不似想像圓滿,她曾因婚姻輕生、面臨孩子生病,但信仰的力量支持著她,也使她真正放下怨懟。影響Rita甚劇的人是兒子,循著孩子的興趣、接觸的事物,給了她多元學習的機會、找到生命中的信仰;父親的教育亦成為她受用不盡的處事哲學:「跌倒時順便撿起五毛錢」、「有一碗飯吃就要給人一碗」、「在一無所有時仍有著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豁達」。未來她想從事神職相關工作,目前將酒吧當作傳福音的出口,她每天為客人禱告,讓鴨子成為受祝福的店。

最簡單的一杯酒
Duck Pub老闆娘──Rita與她愛的Cointreau
年輕時是一杯彩紅,絢麗的顏色是青春的盼望;但攪混之後,卻變為黑色,甜膩難以入喉,猶如同不願面對的現實;送給情傷時期的自己一杯忘情水,七種超烈蒸餾酒一飲而盡。如果以一杯酒代表自己,Rita說現在的自己是最簡單的酒:「一柱擎天,伏特加加琴酒加一點點汽水。簡單的滋味反而更難調味。」人生的衝擊,有時能讓生活更精采,對文字敏銳的她累積不少從調酒與顧客故事得來靈感的作品,並思考著如何讓讀者能有收獲,規劃將來能夠出版。預見Rita將會開發更多生命的可能性,保有不退流行的活力。

※ 店家資訊
店名:Duck Pub
地址:屏東市自由路248
電話:0938-880016

※ 受訪人簡介
武欣樺,RitaDuck Pub老闆娘。在屏東經營過各種類型的店,Duck Pub是她最喜歡的一間。出身餐飲家庭,喜歡做菜,在更久的以後想回歸台北開店當廚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