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1日 星期二

看見屏東:屏行與小草大樹

採訪、整理張雅婷
圖 /Janna提供

Josh,土生土長的台南人,自從去年,開始愛上屏東這塊土地,無論是生活步調、食物、天氣,都逐漸令他著迷。

Janna,土生土長的屏東人,因從異鄉人眼中看見故鄉的美,於是決定,把對異鄉的愛慕打包回家。因為想逛市集,但屏東沒有,於是將羨慕的心化成行動的力,搭上好運,開始耕耘「小草大樹」......

兩人因為一把吉他琴頸腰折而相識,在冬暖的時節,決定一同「屏行」在「小草大樹」,告訴大家關於屏東這座城市的美好。



播種——活動的開端

「屏行」是從屏東開始的意思,希望透過這次的屏東熱音巡迴表演,能讓更多人對這片土地有更深的認識與認同。這次的活動最初是由屏東商業技術學院熱音社社長──脆迪──發想,然後其他學校的熱音社社長一同構想。Josh在這次的屏行巡演中,收穫很多,他說:「屏東不是一個路經墾丁的城市!」這是某一次和前輩交流時,打動Josh的一句話,希望將來屏行也能有屬於自己的歷史和故事。受到高雄「大港開唱」及謝銘祐老師在台南發起的「南吼音樂季」感動,希望屏東也能有屬於這片土地獨有的大型音樂季,用音樂帶起對這片土地的歸屬感,於是讓一直在玩獨立樂團的他,決定聯合屏東五所大專院校的熱音社,一同在屏東巡迴表演,讓大家看見、享受這些在地的音樂創作與交流。


小草大樹logo
「小草大樹」提供一片土地,讓小草、樹扎根。從前Janna未曾注意屏東的好,對於這樣的情懷,卻有很深的感悟:「我們同是故鄉人,也是異鄉人;心在哪,何處是鄉。」雖然身在屏東,但心裡對異地的羨慕,反而卻讓自己像是異鄉人。直到結識兩位身在屏東的外地人,從他們口中聽見對屏東的熱愛,才開始反思,決定辦市集。在籌備的過程,她去逛了台南的「色之古」市集,在那片土地上看見人們的簡單,更確定了小草大樹帶給人們的精神,回歸簡樸,想做這件事情,就去做吧!


發芽——活動的雛形

Janna在籌備上一開始感到十分困難,因為出身幼教的她不清楚屏東這個領域的生態,投入接觸後才發現,原來屏東早已有許多人為這片土地紮根,少的是一股凝聚的力量。小草大樹希望能夠讓更多在地創作者走出來,用各種藝術形態表現他們心中對土地的熱情、自由發揮想像。幸運的是,正巧碰上「屏行」的巡迴演,於是決定乘著這股風浪一同向前行。透過Josh的支援,「小草大樹」得以和「屏行」結合,在追求相似的目標下,創造文藝聯合的概念,吸引人潮,讓屏東人認識屏東、讓更多人傾聽關於這座城市的故事。就像《看見台灣》裡頭說的:「是我們站得不夠高,所以沒有看見台灣(屏東)的好。」讓一起漫步在屏東這片土地上的人,用心感受它的美好!


茁壯——活動的感動

12月3日屏行夥伴們在屏教場的合影。
經過這四場的活動,各個學校的熱音文化相互交流,在學校風氣的不同的洗禮後,造就獨有的音樂創作風格,也在表演中相互比較、改進,成為彼此進步的力量。Josh:「希望在未來能寫出更多自己的歌,也讓更多音樂人嘗試去創作並相互交流,創作這片領域十分廣泛,期許有更棒的作品出現,看見更多音樂季結合屏東在地文化而產生,讓更多人認識屏東、讓更多人認識獨立樂團。」文化透過傳承演化,而現正能夠做的就是從身邊的同儕開始傳遞、交流,因認為文化扎根的重要性,所以更應該要從一地的未來族群──學生──開始。

12月10日,屏商場市集來了一群很特別的人們,
他們用音樂、表演,討生活,
沒有粉絲專頁,沒有宣傳,
走到哪,是哪。

四場市集中得到樸實的感動——回歸生活的簡單「市集帶來的收獲,從人們臉上的笑容收割!感謝這些人打包快樂的行囊,來到這片土地與大家分享。藝術是每一個人對生命的累積,所以小草大樹希望提供一塊簡單、空白的土地,不必過多花俏的裝飾,就讓想要表現自己的人,可以在小草大樹的土地上盡情發揮,分享藝術;同時感謝走端的前輩們,如果沒有他們,活動不會如此圓滿。」

最後,Janna說道:「草和樹和土地的關係很直接,就像人和土地的一般。小草大樹,是農人、是耕者,播撒種子,將文化埋在土地裡,散場之後,土地歸零,但那氣息將會存在土地和人們的心中,我們都是,如同草、樹一般。」於是取名:「小草大樹」。


受訪者:圖左Josh、圖右Janna
Josh—來自台南,屏教熱音社社長、少年白吉他手。
Janna—屏東,小草大樹的Janna、Janna & TOMS 的Janna。







2013年12月29日 星期日

高屏舊鐵橋事件簿(一)往日時光







作者/鄭敏

喜歡文學,熱愛社會。有筆而不書寫會辜負這個時代,因此為文。想以更溫柔的力量堅持理想的國家。


  「嗨!屏東!」火車行過高屏溪,駛入屏東地區前,目光總會被河岸佇立的篤實橋墩吸引,上方存有鋼桁架結構的部分橋身,昔日磚紅的色澤被時光洗刷泛白,溫柔守望溪畔,迎接每個返鄉游子與光臨屏東的旅人。她曾經接軌高屏二地的繁榮,將屏東豐饒的物產沿縱貫線送往臺灣各地,飽食土地的恩典;當屏東繁榮不再,她載承欲外出打拼賺大錢的南方囝仔,與離鄉求學的莘莘學子,離開故里,留下綿延的鄉愁。

     
  她是下淡水溪鐵橋,現在人們喚名「高屏舊鐵橋」。

        十月二十九日,民眾聚集在屏東縣政府大廳拉起布條,抗議二樓內正在舉行的「屏東縣縣立殯葬專區開發計畫」環境影響評估大會。縣政府環保局一度取消可以現場登記入內旁聽的五個名額,排除公民參與的權力,反對高屏溪舊鐵橋旁蓋火葬場的「愛鄉護土自救會」成員,與環評會主席暨環保局局長林雅文產生口角、爆發推擠;之後主席帶走十一位環評委員離開環評會現場,前往三樓的會議室閉門會議,並以層層警力包圍,阻擋抗爭群眾。當天環評決議出爐,以贊成九票、棄權一票──有條件通過!當晚守候到晚間八時的抗爭民眾得知結果,有人激動落淚;三十一日自救會在「左岸。高屏溪」粉絲專頁發表聲明,表示「將走行政訴訟」。

        這座載負屏東人感情的高屏溪舊鐵橋/下淡水溪鐵橋,一九一三年竣工。全長一五二六公尺,較當時被稱為日本第一大橋的鴨綠江鐵橋[1]長一百二十二公尺,一躍為「東亞第一鐵橋」。日治時代初期,臺灣內陸交通不便,雖有各市鎮、村庄的聯絡道路,跨地區市鎮的道路卻相當缺乏,僅有「基隆-新竹」段的鐵路。基於全面開發殖民地,日本政府開始建設縱貫線鐵路,帶動西部地區產業飛速發展。一方面打算拓展屏東平原開發,另一面準備環島鐵路建設,縱貫線自打狗(今高雄)南進到九曲堂,又從九曲堂-阿緱(今屏東)、阿緱-溪州(今南州)持續南下建設,是為潮州線。「九曲堂-阿緱」區間最困難的部分,正是橫貫下淡水溪(今高屏溪)的鐵橋工程。總督府延長國有鐵道前,乃由台灣製糖會社的私鐵[2]聯繫外界,然而全臺灣第二長河的下淡水溪,每逢雨季水勢洶湧,河床經常淹沒鐵道,阻斷對外交通;因此決定南下延伸國鐵後,重新架設鐵橋,台糖私鐵則用於運輸建材。工程屢受洪水影響,先是私鐵沖毀、改由水牛車運輸;後碰上南岸潰堤導致工程延後,加上九曲堂地區瘧疾猖獗,全心投入工程督造的技師飯田豐二不幸病倒,留下尚未完工的鐵橋與妻小撒手人寰。一九一三年底完工,飯田技師的好友小山三郎在鐵橋北方立下紀念碑,並在啟用儀式舉行祭典,感念犧牲的英靈。鐵橋連接日治中期商業貿易發達的阿緱街,一車車糖、米自產量豐碩的阿緱地區送出,見證屏東最富裕的黃金時代。一載,便是七十八年。

江海主編:《屏東舊夢:從老照片看老屏東》
屏東縣文化局,2004年7月。 
  電氣化的高屏溪新鐵橋啟用後,已屆使用年限的舊鐵橋於一九九二正式年除役,卸下運輸責任。由於盜採砂石猖獗,河床下降導致橋墩裸露,飽受高屏溪湍急水流侵蝕,嚴重影響鐵橋安全,雖然曾嘗試蛇籠保護,但效果不彰,加上當時考量除役在即,便無修繕打算,功成身退後,臺灣鐵路局有意拆除高屏溪舊鐵橋。高屏地區地方人士與文史工作者得知消息,認為高屏溪舊鐵橋深具歷史價值,是重要的文化資產,且是屏東人「家鄉玄關」的共同記憶!幾經奔走,免除其拆除的命運,一九九七年指定為國定二級古蹟,朝鐵橋文化、高屏溪沿岸自然生態兩者結合的遊憩路線經營。即使二○○五年至二○○九年間幾次颱風,高屏溪暴漲沖走部分橋墩,鐵橋毀損,過去橫跨高屏溪的壯麗景觀不再,高屏舊鐵橋兩岸的公園仍是民眾攜家帶眷遊樂的好去處,許多影像拍攝亦喜愛至斷橋處取其特殊景致。

        高雄段的舊鐵橋目前為生態公園,是親近溼地生態的好去處;屏東段的舊鐵橋卻從二○一○年開始,年年面臨即將與火葬場比鄰而居的窘況……



[1] 鴨綠江鐵橋,1909年日本殖民時興建,橫跨中國與朝鮮(北韓)國界,於1950年韓戰爆發時炸毀。
[2] 私鐵,指私有鐵路或民營鐵路。日治時期許多會社運輸物產,建造私鐵方便運送。

冬季號活動預告

還在煩惱要如何充實即將到來的長假嗎?除了與家人、朋友相約吃喝玩樂,不妨參考第二期小編們為大家精選的活動:有音樂、戲劇、展覽,還有小草大樹的市集活動!趕緊呼朋引伴、親自來體驗多元、正港ㄟ南臺灣文化吧!


2013年12月28日 星期六

《Sat.祕密基地》冬季號 內容搶先看!

走過一個又一個漫長的冬夜,小步生活冬季號也正一步一步成型囉!即日至1/7,我們將陸續於blog及臉書粉絲頁上,分享刊物的內容給喜歡我們的讀者們!對於創刊號《屏東現場》仍意猶未盡的朋友們,請不要錯過第二期的《談情說愛》啊!對土地的愛情、同性間的感情、對一間店的深情,以及面對舊情的心情;在冷颼颼的季節裡,希望透過文字遞予讀者們些許共鳴與溫暖,在即將到來的新的一年裡,也請大家多多指教!
--------------------------------------------------------------------------------------------------------
特別收錄
12/30 高屏舊鐵橋事件簿(一)往日時光

封面故事
12/31 兩鄉情趣──屏行 X 小草大樹
1/1 愛情不用翻譯──電影中的同性戀 談多元成家與媒體素養
1/2 書店不死──三餘書店 書市在台灣的現況與發展 
1/3 學著說再見──分手博物館 潘家欣談分手

專欄
1/4 關於告別
1/4 攝影的自我實現
1/5 謹慎地穿梭在巷子裡的角落──老貓偵探社
1/5 咖啡、是夢想,也是戰士最初的盔甲──戰士x You cafe

思啥咪計畫
1/6 細漢時陣ㄟ早頓──就是這個味兒
1/6 麵對眷戀──吃出心滋味


1/7 Sat.祕密基地》冬季號 電子書出版!
--------------------------------------------------------------------------------------------------------
好聚,好散。
獻給內向的你/妳,與所有因小步生活而起的緣份。

來到十二月,工作、資訊紛沓而來,一年即將告一段落,小步生活逐漸步上軌道,受到來自各方善意的對待與關注,除了心存感激,同時惴惴於這些原本不屬於團隊的光輝和浮躁。平安夜,與友人散步街頭,難得將紊亂的思緒吐出,濕冷空氣中,並肩的默契與秩序,給予安穩及自在的談話空間。同窗四年,恍如昨日。回首,老友皆有了新伴侶與陌生的臉孔,只有你仍一身孤獨、簡樸,無聲地向我走來。我總覺得自己沒資格與人談感情,你說,愛是萬事萬物,無須先愛自己,才能愛人。在被人質疑自己沒有愛人能力時,你總讓我覺得安心。

籌備創刊號時,一瞬之光,教我跌坐在車水馬龍的十字路口,有人在叫救護車、有人在耳邊叫喚著是否仍有意識的我,我被三名高中生攙扶至路旁,接著被救護車送往急診室。跛著腳,離開醫院,日子照常前進。看似無傷大雅地上班、上學、平靜接受夥伴即將離開團隊的消息、固定前往老地方,一個人安靜地解決三餐。我想我應該說些什麼,試圖挽留或者感到抱歉,但無常的事事,接踵而來,我竟只能讓眼淚像繫在弦上的箭,束手無策地任由其在夜裡發洩。

短短半年,發生了許多讓我來不及整理與好好應對的悲歡離合,情緒總是隨著外界的影響,時而唐突地發笑;時而替自己的不合時宜感到灰心。渾然不覺,這些日子所投入的情感,將醞釀出今日的小步生活。


我們賦予愛太多期待與好聽的說法:我喜歡的工作、我的夢想,我愛的人。這些無非日常,若非經他人提醒,我們仍汲汲於所謂「實屬難得」。愛,難在實踐與捨得,好比受惠於土地的感恩之情、遊走於社會邊緣的人權議題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緣份。給予愛更加寬容、及時的定義;面對摯愛的離去,學習釋懷及祝福。全然地信任──尤其感謝佳德、秀琴老師、Janna、小步生活所有的夥伴,以及因小步生活而起的緣份。祝福,所有拿起刊物的朋友們,找到屬於您「愛的真諦」。
                                                                 
                                                             
                                                                                2013,平安夜  總編輯  鄭郁芬敬上                                                                

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吃啥咪東東:吃一股家的記憶。

豆乳紅茶綠豆露,阿嬤ㄟ一家夥仔

文/王譯慧
攝/陳佳柔

這一間古早味的「飲料店」在四十個年頭裡,每個星期一到星期日,每天早上九點到晚上九點,人群總是熙熙攘攘地走過、停留,再走過。曾經停留下來的人,可能成為忠實顧客,也可能只會是個過客。

阿嬤是台南人,小時候家裡種田,結婚後跟隨丈夫來到屏東做生意。因為二十幾歲就身負家庭重任以及經營事業的壓力,於是無暇探索「家」以外的世界,每當聊到屏東其他地方特色或是台灣的其他城鎮,阿嬤總是回答:「我毋知影!」,再加上一個「歹勢」的眼神,默默地透露出,自己對於家,是多麼堅貞與不捨。

四十年古早美味的背後
問起阿嬤這間復古式「飲料店」的飲品內容,阿嬤睜大眼睛、指著招牌說︰「就是那四種啊!」大大的招牌上寫著「豆乳」、「紅茶」、「甘蔗汁」、「綠豆露」。可惜的是,甘蔗汁已經停售。阿嬤說:「賣甘蔗的頭家老阿!做不來!也無人要做!」眼神、語氣中透露出無奈與辛酸。問起事業的傳承,阿嬤勉強笑說:「擱講啦!」對於做了四十個年頭的古早味飲料店,阿嬤的態度只是一切隨緣,不多說什麼,趁還可以做的時候,多做一些。每天早上五點起來與丈夫備貨,晚上也要八九點才能吃飯,這樣周而復始的生活,阿嬤已經很習慣,彷彿是身體裡的一部份。

傳統技藝始終如一
喝著一杯綠豆露,問起關於製作綠豆露的技藝,阿嬤靦腆地說:「就只是先去殼,再磨碎!」搖一搖手中的綠豆露,大吸一口,雖然喝到的只是磨碎之後的沙,卻真切地感受到綠豆的盈滿。阿嬤笑說︰「人客的囝仔不愛家裡煮的綠豆湯,反而愛阮這款ㄟ綠豆露!」對於口味、冷熱、價錢,幾乎不曾更動過。一直以來就是賣四種飲料(除了甘蔗汁),只賣冷飲不賣熱飲,小杯十元、中杯十五元、瓶裝三十五元。在原料上絲毫不馬虎,也不添加防腐劑。儘管現代冷飲店、咖啡店隨處可見,阿嬤在經營上卻完全堅持傳統古法,不因時代變遷而有所改變。在講求創新的時代中,阿嬤佇立在華麗喧騰的連鎖餐飲業中,但卻保留家的方向與味道,始終如一。

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採訪過程中時常看見客人停下車,大喊:「一杯豆乳,小的」、「兩瓶綠豆露」、「一杯紅茶」……,阿嬤靈活地舀起客人指定的飲料,加蓋、裝到塑膠袋裡、找零。一切是這麼的自然、和諧,或許阿嬤與客人之間不會有太多的連結,但卻因為一杯飲料,讓客人有了更多回憶與想像。最陌生的熟悉感,可能來自於身旁的人情味,雖然不認識彼此,卻能因為一件事物而有了相同的感動。不論是過客還是忠實顧客,阿嬤都全心全意地付出,為了這個「家」。

-----------------------------------------------------------------------------------------------------------
店家資訊
綠豆露
屏東市中華路四十八之一

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看啥咪東東:看夕陽中的喀擦聲。

喀擦喀擦──相館百態人生

文/王譯慧 
攝/陳佳柔

看著牆壁上的攝影照片,就可以嗅到泛黃的記憶,悠遠而綿長地繚繞在小房子裡。一聲又一聲的「鈴~~」清脆又親切地叫喚主人;當客人來時,古早式圓柱椅早已備齊;想吃點甜食,櫃檯精緻糖果盒裡的寶物任君取用;當照片沖洗好時,放入一張張小紙袋裡,幸福的厚實感不言而喻。

徐銘爺爺與攝影機合照。
農家子弟,徐銘爺爺的攝影旅程
徐銘爺爺,現年已八十幾歲。家中務農,為家中長子,從小學習力強又好學,雖然成績名列前茅但常被同學笑:「有什麼用!長大之後還不是要去牽牛!」後來因緣際會下,透過親戚的贊助開始學習攝影。

年輕時,爺爺在一間材料行(也是一間相館)裡打工,不論做什麼事情都很認真的他,除了習得修底片的技術,更讓顧客專一於他,因而累積了不少自己的客源。大約十八、十九歲時,爺爺與朋友合開了一間相館,卻在爺爺收到兵單後,收起來不做了。目前這家店,爺爺說,當時的榮景雖已不復見,但還是有客人三代都來這家相館拍。徐爺爺的三兒子說:「我爸爸年輕的時候很拚啊!窮啊!他每天睡不到三小時,隔壁人家都在睡覺了,他才正要洗澡。」這一份堅持與努力,讓相館不再只是相館,而是與客人情感交織的起點。

徐銘爺爺年輕時修底片的毛筆、鉛筆、刮刀。
相館記憶的傳承,攝影情感的延續
徐銘爺爺的大兒子從小學習能力就好,但後來因父親身體開始走下坡,於是他開始學修底片和攝影,替父親分擔工作。本身就有天賦加上肯努力學習,後來他也在屏東的林森路上開一家分店,經營自己的事業。目前中華路的這間相館,主要是由排行老三的兒子(徐堯仁先生)經營。徐爺爺的功夫傳給了兩位兒子,而攝影的精神與人情味,也藉由代代相傳的薪火,得以傳承。

時代轉換下的古老相館,尚存的傳統式布景
問起徐堯仁叔叔關於店內的攝影設備,他揮揮手,不好意思地說:「也沒什麼啦!就這樣而已。你們太晚來了,不然就可以看到手動式的底片相機。」 他感慨地道出科技進步、攝影器材發達的時代變遷對這間相館的影響。現代數位單眼相機取代了傳統式的底片相機;修圖軟體Photoshop更替了傳統式修底片的毛筆、鉛筆、刮刀。現在店內最獨特的莫過於傳統式布景,一共有八到十種,顏色、樣式別具風格,有清新素雅的花;奇幻不可思議的香菇;如童話故事般的小鹿,還有較為莊嚴靜謐的家居環境布景。
一共有八到十種背景。
傳統的沙龍布幕。





























相館裡的百態人生,六十年的記憶軌道。
現代多數相館已失去的人情味,在這個地方卻總是散不去。在這裡拍照,或許還能聽聞六十幾年前的時代故事,以及老一輩的人以前的生活方式,當然也有他們對各種事物的價值觀。

看盡人生百態的攝影師,總在攝影時與自我、客人們對話,找尋著一些情感的連繫。徐爺爺的謙卑、溫和、包容,以及認真堅持;徐叔叔的熱情、大方,以及真誠地分享,都讓這間小小的照相館散發著一圈圈如夕陽般,愜意暖和的氛圍。

-----------------------------------------------------------------------------------------------------------
店家資訊
國家黑白/彩色藝術照相館
(08)7323350
屏東市中華路三十七號

聽啥咪東東:聽一些些,關於你,我,他。

在樂音,遇見音樂和生活──創意叛逆家林宏城的小確幸

文/王譯慧
攝/陳佳柔

從大條的勝利東路靠近孔廟的巷子轉進去,接著在第一個路口向左轉,瀋陽街上有一戶透出昏黃光線的房子,微弱而明亮地包圍著街頭巷尾。推著門走進去,只見牆上一排排整齊堆放的唱片和地板上稍顯凌亂的音響設備、樂器線材,老闆正在屋子的裡頭做著線材,看到客人來了,走過來問:「要找什麼嗎?」客人只是點點頭說:「可以參觀嗎?」





回歸家鄉,一切從零開始
林宏城老闆,是個不折不扣的創意叛逆家。年輕時曾在唱片行打工,因而習得不少關於音樂、唱片業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後來,一顆年輕沸騰的心卻不願再被拘束於與自己理念不合的市場,於是他回歸最純樸的家鄉──屏東。屏東時常被外地人喻為「文化沙漠」,當時老闆也做過市場調查,人口原本就少的屏東,聽音樂的人更顯得稀少。但是老闆堅持留下來,希望能藉由自己的唱片行,為家鄉帶來些改變。民國八十三年成立「樂音唱片行」,老闆從店內空間設計到唱片的進出貨皆一手包辦。曾學過室內設計的他,讓整間屋子的聲音能夠藉由吸音和擴音收放自如,進而達到和諧、美好的平衡。對於進出貨,老闆的眼光十分精準,也很有天賦,雖然看不懂五線譜,卻知道哪些音樂適合放在這間唱片行,甚至連音響線材的好壞、差異他都分辨得出來。他幽默地說:「就算音樂好到令人流淚,但放出來的聲音卻是五音不全,人家也只會把唱片丟在一旁。根本不知道那片唱片有多麼動聽。」就是這股對音樂的滿腔熱情和堅持,讓他能夠一直做下去。

勇者,不畏懼──努力做自己
剛起步的唱片行門可羅雀,生意慘澹,但老闆也因此遇到一生中相伴在旁的「牽手」,當時因為她的鼓勵,而讓老闆重新振奮,給了他很大的動力和希望。後來老闆以郵購的方式向全台灣推廣自己的唱片,雖有同業說這樣的方式不符合經濟效益,但卻實質上讓更多人看到他的唱片,也逐漸打開知名度。之後,網路下載音樂的風氣逐漸盛行,讓唱片業受到不小的打擊,老闆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反而藉著網路的力量,分享更多好音樂給需要的人。他的分享有兩個原則:「棒就推薦」、「不開放試聽」。前者是足以支撐老闆在網路上寫部落格的動力,因為自己喜歡而真心推薦給每一個人;後者則是源自於他對音質的堅持,因為當時的頻寬太小,無法播放出最真的音樂,也因為沒有試聽,老闆以文字表達音樂中的靈魂,雖被同業笑:「寫那麼長,沒有人要看啦!」但後來卻因為部落格的分享,讓大家逐漸對這些音樂產生興趣,進而發現唱片行。

少而精的堅持──追求品質
唱片行裡以非主流音樂為主,有古典樂、民謠、新世紀音樂、爵士、發燒片。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經典老歌、宗教音樂。老闆秉持「量少而質精」的態度,在進出貨上掌控品質,決不會以大量進出貨來壓低價格,走的是歐日的精緻路線,而非美式的大量製作、複製。

得失之間的和諧平衡──更寬廣的人生
唱片行的生意曾經讓老闆月收入達一百萬,這對他來說宛如奇蹟。聊到這裡,老闆的眼神充滿著激昂,但隨之而來的卻是一個隨遇而安的眼神。因為工作繁忙,身體承受不起而有了一些疾病,他開始研究身心靈健康的相關知識,也為了自己的家庭,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放棄一些唱片的收入而得到更多自己的時間以及和家人相聚的片刻。從小接觸佛教的他,談起佛教哲理,別具特色,也因為佛教而讓他在人生路上看得更寬、更廣,他說:「很多事情的本質是相同的,但是卻因為外顯的樣貌不同而讓人有不一樣的感受。」宗教觀也間接影響到他對音樂及人生的價值觀:每個人的品味都不相同,我們要放下自己的成見,以更寬容的態度與角度去欣賞不同民族、不同環境與文化之下產生的音樂。

在樂音,聽著音樂──享受空間與自我的對話
以年紀來算,這是一家剛滿十八、十九歲的唱片行,還有很多潛質和能量正在蓄積,也期待著更多喜歡音樂的朋友前來探訪。無須擔心自己不是專業樂迷,也不是佛教徒,直接推門進去吧!店裡總是有一股令人氣定神閒的能量。想要分享故事或想發問歡迎找老闆聊上幾句,老闆會以「外行人中的內行人」的身份與你分享好音樂,但同時也以Know How的專業態度介紹音樂。不用太過拘謹,這個空間是非常free的,偶爾會有小朋友穿梭其中,或是貓咪路過停留,你可以一個人靜靜地待著,享受空間與自我的對話。

-----------------------------------------------------------------------------------------------------------
店家資訊
樂音唱片行
(08)7362327
屏東市瀋陽街八巷六號

2013年11月10日 星期日

【食物戀】「來,一碗豆腐!」







作者/欸福609

欸福六零九取至寢室房號F609的諧音。由兩個左撇子的愛吃鬼所組成,愛吃到連電子書的比賽都要做美食,也因此就不小心「吃」進了全國佳作。我們以介紹屏東美食為主,各地為輔。期望征服全世界的美食!






文/李昀珊、陳亦婷 攝/陳亦婷

  下午兩點,中山公園旁的小路傳來陣陣的豆腐香,香味就是一碗豆腐最好的宣傳利器,老闆說:「能不能做好不知道,但是我們盡力去做好就好。」原本老闆從小看家裡做小吃太辛苦,而不願從事餐飲業,但就在某次父親提出投資臭豆腐店的想法時,啟發了老闆想自己開店來做的慾望。起初家人對他的提議感到懷疑,就在多次的溝通後,老闆最後選擇在外婆家的外面擺設自己一手打造的小攤車。就這樣,賣起了臭豆腐。


  這個位於平房下的木製小攤車,老闆身穿精心搭配的日式制服,親切的招呼每位客人。下雨天經過時,一不小心還以為自己到了舊時的日本巷弄。老闆秉持著做好一碗好豆腐的精神,從挑選豆腐開始就看得見他的用心,選用以蔬菜發酵的臭豆腐,和自己信賴、品質保證的白玉豆腐。就在一塊塊金黃色的豆腐炸好後,細心的先淋上醃泡菜的醬汁,再熟練地澆上自家的油膏,最後疊上酸甜的自製泡菜,每一口都能吃得安心,也能吃出老闆的用心。這裡的泡菜十分特別,不像一般選用高麗菜,而是白蘿蔔加上薑片和紅蘿蔔下去醃漬,沒想到醃蘿蔔與炸豆腐的相遇竟然意外的爽口美味。就這樣,僅屬於一碗豆腐的美味,漸漸征服了男女老少的胃。

  自從我們的胃被這特別的豆腐抓住後,再深入和老闆聊聊發現老闆和他的豆腐一樣特別。老闆是個有想法、熱血的年輕人,平時就關注社會運動,也固定捐款給育幼院,對於屏東的藝文、活動響應也不遺餘力,我們看到他對於屏東土地的熱愛。去年決定開店前,曾經以機車、借宿的方式環島。他在旅途中拜訪許多人家,曾被拒絕,卻也在每次的借宿、互動中,得到了些簡單卻不凡的體悟。「做任何事情都一樣,態度不同、投入的用心程度不同,會有不一樣的成果。」在這看似平凡的環島旅行之中,老闆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也讓他決定用心投入經營『一碗豆腐』。


  藉著好口碑,一碗豆腐一開店,人們便以接力似的輪流到來。熟門熟路的常客熱情的打招呼,老闆記得他的用餐習慣,可能是要加辣椒醬或泡菜要分開放;也常有新朋友的拜訪,老闆總耐心介紹豆腐特色和建議食用的步驟。讓每個客人都能細細品嘗到那份他想傳遞的感動。老闆還提到,他好希望周遭這條街──鄰近古蹟,搭上老老的房子,能有機會讓其他特色攤位、藝術家進駐,或許能搖身一變成不需經刻意打造的藝術村。「在台灣存在已久的臭豆腐,或許花些心思,說不定可以有不一樣的風貌。」那周遭存在已久,失修的老房子若能用點心也許就不需要被終結生命,而是改變新的風貌繼續傳承下去。

  有機會來『一碗豆腐』吧!品嘗美味,也從中感受『孝連逃ㄍㄟ』的用心和熱血。

--------------------------------------------------------------------------------------------------------------------------------













《一碗豆腐》

這不是一家平凡的臭豆腐攤。

老闆自己一手打造的小攤車、嚴選純植物發酵的豆腐、純手作的新式特製泡菜。
一口豆腐,一口泡菜。那種清爽感,加上品嘗美味佳餚後的一杯麥茶,油膩感頓時消逝…。

誰說油炸的東西一定會讓人很膩?

「一碗豆腐」,以不同以往的方式,
顛覆您你妳對炸豆腐的觀念。

店家地址:屏東市濟南街26
店家電話:0916-199-318
營業時間:14:00 - 22:00,周三公休

2013年11月9日 星期六

啥咪思《思啥咪計畫》?


喃喃大叫給你聽 !!

向陽的溫度,南國的美好。


在眾聲喧嘩的年代中,
找尋被隱藏在城市角落中的小思念、小眷戀,
收藏並封存古老而泛黃的記憶。


行走於南國城市,探索於南國美好。
思啥咪計畫共有「4」次與讀者見面的機會。
拜訪城市美好事物的當下我們問:「思啥咪?」
之後,換我們告訴你們:「黑思啥咪。」



執行,屏啥咪東東 ( 屏東 ):


作者王譯慧          

不溫暖,可以自己發熱。
總是想得很美好。

作者陳佳柔    
  
笑看百態,縱情自我。


【攝影photograph】寫真

作者/傅三財
畢業於日本東京寫真專門學校,主修商業攝影。
喜歡探索攝影對人所產生的影響,深入了解攝影所帶來的不同面向。

















在台灣,攝影一個很大的問題是—「認為『美』才是攝影的最終。」
攝影是否應該重新思考那即將消逝的真實時代?不管在哪一個年代,我們都渴望新時代的到來,甚至希望將掩蓋的事實以觀看表面的事件來隱瞞所有的ㄧ切,然後在那裡爭辯所謂的瞬間與真實,希冀新時代的展開能帶來更真實的影像與視覺,但當ㄧ切過後,我們又發現許多的虛偽,最終我們又回到新時代的幻想是我們自身慾望的投射…

以照片中常拍攝的夕陽美景或旭日東昇為例,在藝術美學的範疇中,這種僅止於追求視覺上的愉悅感受,不僅被認定單調狹隘,甚至上不了檯面。日本攝影家~土門拳曾說:「若操作相機的攝影家主觀沒有完全符合動機,是無法完全燃燒起攝影家的思想,感覺,慾望,那ㄧ切將沒有意義。」

在現今網路地球村的世界裡,創作的方式與表現不斷在改變,而不論時代怎麼變,科技怎麼變,藝術的本質永遠不變,那就是:「成為你自己」。所有最動人並能引起共嗚的東西,都是來自於最原始的自己(本身),問問自己為何要創作?創作的最初衷是什麼?那單純的理由為何?

我們一直循著前人的軌跡,邁向成功的道路,但卻往往忘了,那是別人走出的康莊大道,就算是成功的走到盡頭,也是別人的路;當自己處在沒有足跡脈絡可尋的荒山野郊中,或許告訴自己停留在原處,然後給自己一個足夠的理由(藉口),藉此來掩飾自己的膽怯及不安,或許是比較簡單安全的選擇!

唯有真正接受及面對自己的不完美、醜陋、膽怯與不安,才能開始在攝影中捕捉屬於”人”真正的問題,並將它視為美的一種展現,超脫那所謂「美的束縛」;因此當你用相機拍攝下所見的ㄧ切,親眼目睹所有的光線、時間、生命,寫入一個瞬間的剎那,才能真實體會攝影的感動,欣賞其動人之處,從此刻起就讓藝術融入自身生活之中,盡情的展演自己。

【社會觀察】小步生活:讓生活,小步向前




作者/徐秀琴
一個自我認同處於游移但卻始終認真生活著的人。

國際商專企管科。東海哲學系。
東海社會學博士候選人。
做過政治文宣。當過公司小主管。
婚姻讓我和三個可愛的女兒相識。
目前棄學從商,從事業務中的業務,一份有意義的工作。

  有沒有想過,在這樣同時充滿絕望與希望的年代,你想為自己、為周遭的人乃至台灣社會,做些什麼?或者,帶來些什麼樣的改變?沒錯,我問的正是你──此刻閱讀、品味著《Sat.祕密基地》創刊號的你,對於創造或者改變自己的未來,有沒有什麼樣的想法或者做法?或者,時間縮短一點好了,對於你的大學生活,目前可有設定任何的目標與相關規劃?

大學四年空白,怪誰?
  最近國內一位大學助理教授周偉航,在〈大學生應該避免的事〉部落文中,羅列出十種他在校園中最常看到的大學生類型,引起迴響。十種大學生類型,排名第一是「空白人」。很多大學生,書沒讀到,玩沒玩到,人生精華的時光,白白浪費,相當可惜。正因為多數年輕人在這樣的時代氛圍中,不易靜下心來進行自我的探索,愈來愈多的老師意識到,他們在教學上所面臨的挑戰,已非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而是如何啟發、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  

  這兩年,「大學小革命」的風潮正在流行。大學校園裡,許多師生正共同努力,從自我、所學、在地文化及日常生活出發,尋找小革命的議題。近日接觸到的場景是中國北京大學榮獲首屆「十佳導師」的哲學系老師──李猛。他於
10月初應邀到東海大學的角落習齋,分享他在北大的求學與教學經驗。「角落習齋」是東海大學師生發起並促成的知性社群,目的是發想關於「大學生活的模樣」,並試圖把理念付諸實踐。演講當天,小小的習齋教室,人頭滿滿,每雙眼睛都發光、發亮地閃著、對應著。聽到中國北大也有讀書風氣下滑、知識朝向功利主義的趨勢,引起現場熱烈探討兩岸學習風氣的比較以及青年人的未來。一處濡沫知心的園地,憑藉的是一股對人文生活的渴求。有緣的師生,花了近二年的努力,終於開花結果。

想想:你所渴望的改變?
  很多研究指出,相較於國、高中生,大學生更重視的是個人認同與價值的養成,而大學階段確實也是個人建立自我認同與價值的關鍵時期。不妨問問自己:我是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樣的心志或者心智?想追求什麼?給自己訂定什麼人生目標?知不知道代價是什麼?知不知道要受教育,或者不用?知不知道走向成功的方法?所謂的成功真是想朝向社會主流指向的價值或者方向嗎?把這些事想清楚,十年、二十年後,你會在哪裡,答案已經清楚一半。 

  
這兩年,台灣政治崩壞,可貴是,台灣年輕世代,愈來愈多有知識熱情的年輕人,持續以具體的行動關心著這塊土地。一方面,近年風起雲湧的街頭公民運動,有許多懷抱理想的大學生參與抗爭。從集會遊行法、國光石化、都市更新、大埔事件、廢死、反核四到勞工權益等議題,可說不勝枚舉;另一方面,校園亦有學生積極投入創辦刊物,希望在校園與社會之間搭起一個交流的平台,或至少,鼓勵更多的時代青年,關注他們所身處其中的時代。面對國家機器的鎮壓,社會大眾的冷感,他們的努力,很微小,但也很巨大。

  當然,不是每一個大學生對於參與公民社會都有著同樣的熱情。你可以做、也應該做的是:想想你所渴求的改變或者學習,然後,持續地用具體的行動實現。盧廣仲以歌曲創作傳達吃早餐的重要。小步生活編輯群用創辦刊物表達他們對地方的愛。你的內心,是否也渴望做一些正向的改變、不一樣的學習?有人要求自己每年出一本詩集、有人發起組讀書會、背包客的年度互助旅行、晨起運動減肥、集體上書要求系上改善課程安排,乃至以步行環島的方式發起反思主流價值的新時代運動……。

 你的小步生活,從哪來,往哪去?不妨想想。

2013年11月8日 星期五

從市場看在地生活 ── 中山黃昏市場

文/攝 程佳德


在台灣,依照時間將傳統市場分為三種,早上至中午前的叫「早市」、開立在夕陽餘暉中的稱「黃昏市場」、以及晚上的「夜市」,除了各別服務的主要對象不同,它們皆在滿足人類生活中對於「生活」的需求。

位在屏東市中山路與公園路交叉口旁,已有10年歷史的中山黃昏市場,看著下午漸漸亮起營業的燈泡,昏暗中就像是海邊燈塔般,對一切晚歸的人們招手說快來喔!新鮮的食材都在這裡,錯過就等明天了!。令我驚訝的是,市場除了每天要求專門人員打掃環境,提供消費者一個舒適的購買環境外,也備有許多機車停車位,更將二樓建造成汽車停車場,便於行駛汽車或機車的顧客能免於停車壓力下,安心地逛市場。

「吃」是人類生活的必須
各式各樣的人,為了不同理由出現在此,也許是工作了一整天後,下班的上班族;也許是辛勤讀書,回家路上買個零嘴飽肚的學生;也有家庭主婦帶著小孩一起買菜,聽著孩子對媽媽說「我要這個!我要那個!」,或者是全家人出動,買著各式各樣的熟食,準備回家飽餐一頓。單單是個菜市場,光要滿足人類對於「吃」的需求就必須應付如此多種情況。但別擔心,中山黃昏市場絕不是個省油的燈,裏頭總共容納180多個攤販,商品包含菜市場一定要有的新鮮蔬菜、肉、海鮮以外,還有生煎包、麵包、糕餅等等解饞的點心,以及一盤盤已經煮好的、經過廚師調味的熟食,等著客人買回家開心享用一番。

人與人的對話,或人與物的對話
也許你會認為,中山黃昏市場似乎將自己搞得像是一間超級市場?不知從何開始,為了因應現代人的方便而創造出的超級市場體制,使得傳統市場面臨許許多多的挑戰,提升自身更多的競爭機會勢在必行,這裡介紹給大家認識的中山黃昏市場選擇維持傳統型態,保留了人與人的對話,放棄超級市場中,人與商品的對話,策略上為傳統市場注入超級市場提供顧客方便的機制、維持環境整潔,提供一個有別於傳統市場的購物環境,你可以說他是如同超級市場的菜市場,能在此看見不同商業型態的融合。正因為超級市場的出現,讓我們多了一種選擇的可能性,例如有人喜歡方便、速度快、且多元性商品的消費,因此選擇進入超級市場購物;也有人喜歡與人產生對談、對其提供的食材有信心,因而選擇前往傳統市場買菜,兩種對話模式並沒有好壞之分。


從菜市場議價,買東西送蔥
不同的生活模式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衍生出不同的文化。回憶小時候,跟著媽媽去傳統市場買菜,賣海鮮的攤販旁邊一定會有一碗水,也有些攤販是給一條水管,讓喜歡動手挑海鮮的客人洗手;有些攤販總會說「哎呀!這麼乖,陪媽媽來買菜,給你這罐飲料當獎勵。」,買久了,就變得像是朋友一樣,時常多送食材給我們。這些記憶不只侷限於小時候去過的任何一個市場,幾乎只要是傳統市場,包含中山黃昏市場,都能發現這些從以前到現在衍生出的許多細節,也許為了給家人最好的食材,我們習慣用手去體驗食物的好與壞,也許台灣人就是這麼好客,即便不認識,多見幾次面就好像是遇到好朋友一樣,一點也不吝嗇於分享。

體驗不同,發現無形的在地風情
多元的價值觀影響了自身各異的行事風格,不妨試著回憶,你曾經去過的市場,有無不同於這裡的行事細節?或者你也可以找個時間親自前往中山黃昏市場,看看這裡的居民是如何依循自己的生活營造出屬於在地的傳統市場,試著來場文化與文化的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