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5日 星期二

不勉強進步──喧囂年代中,一間沒有名字的雜貨店。

早期,實施菸酒專賣制度,雜貨店門口多掛有菸酒公賣局的牌子,成為民眾購買菸酒的窗口。
















文/攝 鄭郁芬

早在民國四十年,台灣便有雜貨店的足跡,雜貨店在鄰里間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身為民生用品的匯集地、資訊交流的空間,甚至扮演起凝聚地方共識的重要角色。如今,雜貨店淡出大家的需求與話題,功能與樣貌也隨之為大型、連鎖量販商店取代,從繁榮、喧嘩的市街,走向街坊鄰居的日常。一間雜貨店的存在,承載了一個時代的集體記憶,也成為我們比照今昔環境變遷的活教材。


雜貨店裡獨有的風景:磅秤與傳統收銀機。
沒有名字的雜貨店
近年因老屋再利用而有了新生氣的青島街上,一家經營超過一甲子的雜貨店,在烈日褪去的午後,由一位老奶奶緩緩地拉開鐵門,熟練地轉動遮陽棚的把手,將置於大門口椅子上的陽光覆去。遠遠望去,羅列整齊的醬油瓶罐、香菸盒子、米酒、罐頭、黑松沙士與小朋友最愛吃的王子麵……,琳瑯滿目的家用食材及器材,小小店面,五臟俱全。

經營雜貨店的鄭奶奶現已高齡78歲,15歲便從爸媽手中接下這間雜貨店,問到老奶奶昔日經營雜貨店的時光,老奶奶笑說:「以前單純多了,現在花樣好多。」舉目望向店內一隅,擺放零食的玻璃櫃除了傳統的足球巧克力、青箭口香糖、散裝小肉乾……,還多了蛋黃派、洋芋片、蘇打餅……等等進口零嘴。陸續上門的客人,一罐啤酒、一瓶高粱、一瓶涼水、一瓶醋,待在小店裡一個下午,不至絡繹不絕,倒也好不熱鬧。

鄰居們喜歡聚在雜貨店前嗑瓜子、開講。
遷徙的決定,意外打開創作的開關!
鄭奶奶的雜貨店在民國81年搬到現在的位址,原先在對面的鐵路局用地經營,因丈夫的父親於鐵路局退休後,原地與屋舍被收回,才搬到現在的民宅,重啟一家雜貨店的生意。

搬到現址後,對面鐵路局的用地卻遲遲沒有開發的計畫,奶奶的親戚遂在空地的圍牆上創作,他將每年都會汰舊換新的舊春聯一一保留,再一一貼到鐵皮圍牆上,希望可以讓路過的有緣人都沾染這份喜氣。近期卻因天災的侵襲,加上長年日曬、風吹、雨淋,春聯多已斑駁、破爛;換下春聯的創作,取而代之的是過期報章雜誌的剪貼藝術,還有創作者想藉創作帶入能夠影響地方觀念的社會議題:核能與都市開發。

阿達拍攝了一系列以爺爺奶奶經營雜貨店為主題的黑白攝影照。
傳統毋須用來顛覆,不一樣的地方總是自然發生

鄭奶奶的孫子──阿達,長年以黑白影像紀錄老奶奶與老爺爺經營雜貨店的過程,他的創作與商品一同被陳列在雜貨店的架上,連店家的鐵門、對面的鐵皮圍牆也有他的塗鴉作品。初來到這間雜貨店,除了深刻感受到雜貨店原始的味道,建立在非關交易的習慣與質樸的互動上,在看完每一幅阿達的作品後,更強烈地感受到雜貨店在販售雜貨之外的可能性,有著存於這個世代的使命與意義,或許我們將看到的是一個另類的展覽空間、一個提供世代對話的舞台,在一間雜貨店萌生。

店家資訊
地址:屏東市青島街50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