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吃啥咪東東:吃一股家的記憶。

豆乳紅茶綠豆露,阿嬤ㄟ一家夥仔

文/王譯慧
攝/陳佳柔

這一間古早味的「飲料店」在四十個年頭裡,每個星期一到星期日,每天早上九點到晚上九點,人群總是熙熙攘攘地走過、停留,再走過。曾經停留下來的人,可能成為忠實顧客,也可能只會是個過客。

阿嬤是台南人,小時候家裡種田,結婚後跟隨丈夫來到屏東做生意。因為二十幾歲就身負家庭重任以及經營事業的壓力,於是無暇探索「家」以外的世界,每當聊到屏東其他地方特色或是台灣的其他城鎮,阿嬤總是回答:「我毋知影!」,再加上一個「歹勢」的眼神,默默地透露出,自己對於家,是多麼堅貞與不捨。

四十年古早美味的背後
問起阿嬤這間復古式「飲料店」的飲品內容,阿嬤睜大眼睛、指著招牌說︰「就是那四種啊!」大大的招牌上寫著「豆乳」、「紅茶」、「甘蔗汁」、「綠豆露」。可惜的是,甘蔗汁已經停售。阿嬤說:「賣甘蔗的頭家老阿!做不來!也無人要做!」眼神、語氣中透露出無奈與辛酸。問起事業的傳承,阿嬤勉強笑說:「擱講啦!」對於做了四十個年頭的古早味飲料店,阿嬤的態度只是一切隨緣,不多說什麼,趁還可以做的時候,多做一些。每天早上五點起來與丈夫備貨,晚上也要八九點才能吃飯,這樣周而復始的生活,阿嬤已經很習慣,彷彿是身體裡的一部份。

傳統技藝始終如一
喝著一杯綠豆露,問起關於製作綠豆露的技藝,阿嬤靦腆地說:「就只是先去殼,再磨碎!」搖一搖手中的綠豆露,大吸一口,雖然喝到的只是磨碎之後的沙,卻真切地感受到綠豆的盈滿。阿嬤笑說︰「人客的囝仔不愛家裡煮的綠豆湯,反而愛阮這款ㄟ綠豆露!」對於口味、冷熱、價錢,幾乎不曾更動過。一直以來就是賣四種飲料(除了甘蔗汁),只賣冷飲不賣熱飲,小杯十元、中杯十五元、瓶裝三十五元。在原料上絲毫不馬虎,也不添加防腐劑。儘管現代冷飲店、咖啡店隨處可見,阿嬤在經營上卻完全堅持傳統古法,不因時代變遷而有所改變。在講求創新的時代中,阿嬤佇立在華麗喧騰的連鎖餐飲業中,但卻保留家的方向與味道,始終如一。

最熟悉的陌生人
在採訪過程中時常看見客人停下車,大喊:「一杯豆乳,小的」、「兩瓶綠豆露」、「一杯紅茶」……,阿嬤靈活地舀起客人指定的飲料,加蓋、裝到塑膠袋裡、找零。一切是這麼的自然、和諧,或許阿嬤與客人之間不會有太多的連結,但卻因為一杯飲料,讓客人有了更多回憶與想像。最陌生的熟悉感,可能來自於身旁的人情味,雖然不認識彼此,卻能因為一件事物而有了相同的感動。不論是過客還是忠實顧客,阿嬤都全心全意地付出,為了這個「家」。

-----------------------------------------------------------------------------------------------------------
店家資訊
綠豆露
屏東市中華路四十八之一

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看啥咪東東:看夕陽中的喀擦聲。

喀擦喀擦──相館百態人生

文/王譯慧 
攝/陳佳柔

看著牆壁上的攝影照片,就可以嗅到泛黃的記憶,悠遠而綿長地繚繞在小房子裡。一聲又一聲的「鈴~~」清脆又親切地叫喚主人;當客人來時,古早式圓柱椅早已備齊;想吃點甜食,櫃檯精緻糖果盒裡的寶物任君取用;當照片沖洗好時,放入一張張小紙袋裡,幸福的厚實感不言而喻。

徐銘爺爺與攝影機合照。
農家子弟,徐銘爺爺的攝影旅程
徐銘爺爺,現年已八十幾歲。家中務農,為家中長子,從小學習力強又好學,雖然成績名列前茅但常被同學笑:「有什麼用!長大之後還不是要去牽牛!」後來因緣際會下,透過親戚的贊助開始學習攝影。

年輕時,爺爺在一間材料行(也是一間相館)裡打工,不論做什麼事情都很認真的他,除了習得修底片的技術,更讓顧客專一於他,因而累積了不少自己的客源。大約十八、十九歲時,爺爺與朋友合開了一間相館,卻在爺爺收到兵單後,收起來不做了。目前這家店,爺爺說,當時的榮景雖已不復見,但還是有客人三代都來這家相館拍。徐爺爺的三兒子說:「我爸爸年輕的時候很拚啊!窮啊!他每天睡不到三小時,隔壁人家都在睡覺了,他才正要洗澡。」這一份堅持與努力,讓相館不再只是相館,而是與客人情感交織的起點。

徐銘爺爺年輕時修底片的毛筆、鉛筆、刮刀。
相館記憶的傳承,攝影情感的延續
徐銘爺爺的大兒子從小學習能力就好,但後來因父親身體開始走下坡,於是他開始學修底片和攝影,替父親分擔工作。本身就有天賦加上肯努力學習,後來他也在屏東的林森路上開一家分店,經營自己的事業。目前中華路的這間相館,主要是由排行老三的兒子(徐堯仁先生)經營。徐爺爺的功夫傳給了兩位兒子,而攝影的精神與人情味,也藉由代代相傳的薪火,得以傳承。

時代轉換下的古老相館,尚存的傳統式布景
問起徐堯仁叔叔關於店內的攝影設備,他揮揮手,不好意思地說:「也沒什麼啦!就這樣而已。你們太晚來了,不然就可以看到手動式的底片相機。」 他感慨地道出科技進步、攝影器材發達的時代變遷對這間相館的影響。現代數位單眼相機取代了傳統式的底片相機;修圖軟體Photoshop更替了傳統式修底片的毛筆、鉛筆、刮刀。現在店內最獨特的莫過於傳統式布景,一共有八到十種,顏色、樣式別具風格,有清新素雅的花;奇幻不可思議的香菇;如童話故事般的小鹿,還有較為莊嚴靜謐的家居環境布景。
一共有八到十種背景。
傳統的沙龍布幕。





























相館裡的百態人生,六十年的記憶軌道。
現代多數相館已失去的人情味,在這個地方卻總是散不去。在這裡拍照,或許還能聽聞六十幾年前的時代故事,以及老一輩的人以前的生活方式,當然也有他們對各種事物的價值觀。

看盡人生百態的攝影師,總在攝影時與自我、客人們對話,找尋著一些情感的連繫。徐爺爺的謙卑、溫和、包容,以及認真堅持;徐叔叔的熱情、大方,以及真誠地分享,都讓這間小小的照相館散發著一圈圈如夕陽般,愜意暖和的氛圍。

-----------------------------------------------------------------------------------------------------------
店家資訊
國家黑白/彩色藝術照相館
(08)7323350
屏東市中華路三十七號

聽啥咪東東:聽一些些,關於你,我,他。

在樂音,遇見音樂和生活──創意叛逆家林宏城的小確幸

文/王譯慧
攝/陳佳柔

從大條的勝利東路靠近孔廟的巷子轉進去,接著在第一個路口向左轉,瀋陽街上有一戶透出昏黃光線的房子,微弱而明亮地包圍著街頭巷尾。推著門走進去,只見牆上一排排整齊堆放的唱片和地板上稍顯凌亂的音響設備、樂器線材,老闆正在屋子的裡頭做著線材,看到客人來了,走過來問:「要找什麼嗎?」客人只是點點頭說:「可以參觀嗎?」





回歸家鄉,一切從零開始
林宏城老闆,是個不折不扣的創意叛逆家。年輕時曾在唱片行打工,因而習得不少關於音樂、唱片業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後來,一顆年輕沸騰的心卻不願再被拘束於與自己理念不合的市場,於是他回歸最純樸的家鄉──屏東。屏東時常被外地人喻為「文化沙漠」,當時老闆也做過市場調查,人口原本就少的屏東,聽音樂的人更顯得稀少。但是老闆堅持留下來,希望能藉由自己的唱片行,為家鄉帶來些改變。民國八十三年成立「樂音唱片行」,老闆從店內空間設計到唱片的進出貨皆一手包辦。曾學過室內設計的他,讓整間屋子的聲音能夠藉由吸音和擴音收放自如,進而達到和諧、美好的平衡。對於進出貨,老闆的眼光十分精準,也很有天賦,雖然看不懂五線譜,卻知道哪些音樂適合放在這間唱片行,甚至連音響線材的好壞、差異他都分辨得出來。他幽默地說:「就算音樂好到令人流淚,但放出來的聲音卻是五音不全,人家也只會把唱片丟在一旁。根本不知道那片唱片有多麼動聽。」就是這股對音樂的滿腔熱情和堅持,讓他能夠一直做下去。

勇者,不畏懼──努力做自己
剛起步的唱片行門可羅雀,生意慘澹,但老闆也因此遇到一生中相伴在旁的「牽手」,當時因為她的鼓勵,而讓老闆重新振奮,給了他很大的動力和希望。後來老闆以郵購的方式向全台灣推廣自己的唱片,雖有同業說這樣的方式不符合經濟效益,但卻實質上讓更多人看到他的唱片,也逐漸打開知名度。之後,網路下載音樂的風氣逐漸盛行,讓唱片業受到不小的打擊,老闆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反而藉著網路的力量,分享更多好音樂給需要的人。他的分享有兩個原則:「棒就推薦」、「不開放試聽」。前者是足以支撐老闆在網路上寫部落格的動力,因為自己喜歡而真心推薦給每一個人;後者則是源自於他對音質的堅持,因為當時的頻寬太小,無法播放出最真的音樂,也因為沒有試聽,老闆以文字表達音樂中的靈魂,雖被同業笑:「寫那麼長,沒有人要看啦!」但後來卻因為部落格的分享,讓大家逐漸對這些音樂產生興趣,進而發現唱片行。

少而精的堅持──追求品質
唱片行裡以非主流音樂為主,有古典樂、民謠、新世紀音樂、爵士、發燒片。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經典老歌、宗教音樂。老闆秉持「量少而質精」的態度,在進出貨上掌控品質,決不會以大量進出貨來壓低價格,走的是歐日的精緻路線,而非美式的大量製作、複製。

得失之間的和諧平衡──更寬廣的人生
唱片行的生意曾經讓老闆月收入達一百萬,這對他來說宛如奇蹟。聊到這裡,老闆的眼神充滿著激昂,但隨之而來的卻是一個隨遇而安的眼神。因為工作繁忙,身體承受不起而有了一些疾病,他開始研究身心靈健康的相關知識,也為了自己的家庭,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放棄一些唱片的收入而得到更多自己的時間以及和家人相聚的片刻。從小接觸佛教的他,談起佛教哲理,別具特色,也因為佛教而讓他在人生路上看得更寬、更廣,他說:「很多事情的本質是相同的,但是卻因為外顯的樣貌不同而讓人有不一樣的感受。」宗教觀也間接影響到他對音樂及人生的價值觀:每個人的品味都不相同,我們要放下自己的成見,以更寬容的態度與角度去欣賞不同民族、不同環境與文化之下產生的音樂。

在樂音,聽著音樂──享受空間與自我的對話
以年紀來算,這是一家剛滿十八、十九歲的唱片行,還有很多潛質和能量正在蓄積,也期待著更多喜歡音樂的朋友前來探訪。無須擔心自己不是專業樂迷,也不是佛教徒,直接推門進去吧!店裡總是有一股令人氣定神閒的能量。想要分享故事或想發問歡迎找老闆聊上幾句,老闆會以「外行人中的內行人」的身份與你分享好音樂,但同時也以Know How的專業態度介紹音樂。不用太過拘謹,這個空間是非常free的,偶爾會有小朋友穿梭其中,或是貓咪路過停留,你可以一個人靜靜地待著,享受空間與自我的對話。

-----------------------------------------------------------------------------------------------------------
店家資訊
樂音唱片行
(08)7362327
屏東市瀋陽街八巷六號

2013年11月10日 星期日

【食物戀】「來,一碗豆腐!」







作者/欸福609

欸福六零九取至寢室房號F609的諧音。由兩個左撇子的愛吃鬼所組成,愛吃到連電子書的比賽都要做美食,也因此就不小心「吃」進了全國佳作。我們以介紹屏東美食為主,各地為輔。期望征服全世界的美食!






文/李昀珊、陳亦婷 攝/陳亦婷

  下午兩點,中山公園旁的小路傳來陣陣的豆腐香,香味就是一碗豆腐最好的宣傳利器,老闆說:「能不能做好不知道,但是我們盡力去做好就好。」原本老闆從小看家裡做小吃太辛苦,而不願從事餐飲業,但就在某次父親提出投資臭豆腐店的想法時,啟發了老闆想自己開店來做的慾望。起初家人對他的提議感到懷疑,就在多次的溝通後,老闆最後選擇在外婆家的外面擺設自己一手打造的小攤車。就這樣,賣起了臭豆腐。


  這個位於平房下的木製小攤車,老闆身穿精心搭配的日式制服,親切的招呼每位客人。下雨天經過時,一不小心還以為自己到了舊時的日本巷弄。老闆秉持著做好一碗好豆腐的精神,從挑選豆腐開始就看得見他的用心,選用以蔬菜發酵的臭豆腐,和自己信賴、品質保證的白玉豆腐。就在一塊塊金黃色的豆腐炸好後,細心的先淋上醃泡菜的醬汁,再熟練地澆上自家的油膏,最後疊上酸甜的自製泡菜,每一口都能吃得安心,也能吃出老闆的用心。這裡的泡菜十分特別,不像一般選用高麗菜,而是白蘿蔔加上薑片和紅蘿蔔下去醃漬,沒想到醃蘿蔔與炸豆腐的相遇竟然意外的爽口美味。就這樣,僅屬於一碗豆腐的美味,漸漸征服了男女老少的胃。

  自從我們的胃被這特別的豆腐抓住後,再深入和老闆聊聊發現老闆和他的豆腐一樣特別。老闆是個有想法、熱血的年輕人,平時就關注社會運動,也固定捐款給育幼院,對於屏東的藝文、活動響應也不遺餘力,我們看到他對於屏東土地的熱愛。去年決定開店前,曾經以機車、借宿的方式環島。他在旅途中拜訪許多人家,曾被拒絕,卻也在每次的借宿、互動中,得到了些簡單卻不凡的體悟。「做任何事情都一樣,態度不同、投入的用心程度不同,會有不一樣的成果。」在這看似平凡的環島旅行之中,老闆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也讓他決定用心投入經營『一碗豆腐』。


  藉著好口碑,一碗豆腐一開店,人們便以接力似的輪流到來。熟門熟路的常客熱情的打招呼,老闆記得他的用餐習慣,可能是要加辣椒醬或泡菜要分開放;也常有新朋友的拜訪,老闆總耐心介紹豆腐特色和建議食用的步驟。讓每個客人都能細細品嘗到那份他想傳遞的感動。老闆還提到,他好希望周遭這條街──鄰近古蹟,搭上老老的房子,能有機會讓其他特色攤位、藝術家進駐,或許能搖身一變成不需經刻意打造的藝術村。「在台灣存在已久的臭豆腐,或許花些心思,說不定可以有不一樣的風貌。」那周遭存在已久,失修的老房子若能用點心也許就不需要被終結生命,而是改變新的風貌繼續傳承下去。

  有機會來『一碗豆腐』吧!品嘗美味,也從中感受『孝連逃ㄍㄟ』的用心和熱血。

--------------------------------------------------------------------------------------------------------------------------------













《一碗豆腐》

這不是一家平凡的臭豆腐攤。

老闆自己一手打造的小攤車、嚴選純植物發酵的豆腐、純手作的新式特製泡菜。
一口豆腐,一口泡菜。那種清爽感,加上品嘗美味佳餚後的一杯麥茶,油膩感頓時消逝…。

誰說油炸的東西一定會讓人很膩?

「一碗豆腐」,以不同以往的方式,
顛覆您你妳對炸豆腐的觀念。

店家地址:屏東市濟南街26
店家電話:0916-199-318
營業時間:14:00 - 22:00,周三公休

2013年11月9日 星期六

啥咪思《思啥咪計畫》?


喃喃大叫給你聽 !!

向陽的溫度,南國的美好。


在眾聲喧嘩的年代中,
找尋被隱藏在城市角落中的小思念、小眷戀,
收藏並封存古老而泛黃的記憶。


行走於南國城市,探索於南國美好。
思啥咪計畫共有「4」次與讀者見面的機會。
拜訪城市美好事物的當下我們問:「思啥咪?」
之後,換我們告訴你們:「黑思啥咪。」



執行,屏啥咪東東 ( 屏東 ):


作者王譯慧          

不溫暖,可以自己發熱。
總是想得很美好。

作者陳佳柔    
  
笑看百態,縱情自我。


【攝影photograph】寫真

作者/傅三財
畢業於日本東京寫真專門學校,主修商業攝影。
喜歡探索攝影對人所產生的影響,深入了解攝影所帶來的不同面向。

















在台灣,攝影一個很大的問題是—「認為『美』才是攝影的最終。」
攝影是否應該重新思考那即將消逝的真實時代?不管在哪一個年代,我們都渴望新時代的到來,甚至希望將掩蓋的事實以觀看表面的事件來隱瞞所有的ㄧ切,然後在那裡爭辯所謂的瞬間與真實,希冀新時代的展開能帶來更真實的影像與視覺,但當ㄧ切過後,我們又發現許多的虛偽,最終我們又回到新時代的幻想是我們自身慾望的投射…

以照片中常拍攝的夕陽美景或旭日東昇為例,在藝術美學的範疇中,這種僅止於追求視覺上的愉悅感受,不僅被認定單調狹隘,甚至上不了檯面。日本攝影家~土門拳曾說:「若操作相機的攝影家主觀沒有完全符合動機,是無法完全燃燒起攝影家的思想,感覺,慾望,那ㄧ切將沒有意義。」

在現今網路地球村的世界裡,創作的方式與表現不斷在改變,而不論時代怎麼變,科技怎麼變,藝術的本質永遠不變,那就是:「成為你自己」。所有最動人並能引起共嗚的東西,都是來自於最原始的自己(本身),問問自己為何要創作?創作的最初衷是什麼?那單純的理由為何?

我們一直循著前人的軌跡,邁向成功的道路,但卻往往忘了,那是別人走出的康莊大道,就算是成功的走到盡頭,也是別人的路;當自己處在沒有足跡脈絡可尋的荒山野郊中,或許告訴自己停留在原處,然後給自己一個足夠的理由(藉口),藉此來掩飾自己的膽怯及不安,或許是比較簡單安全的選擇!

唯有真正接受及面對自己的不完美、醜陋、膽怯與不安,才能開始在攝影中捕捉屬於”人”真正的問題,並將它視為美的一種展現,超脫那所謂「美的束縛」;因此當你用相機拍攝下所見的ㄧ切,親眼目睹所有的光線、時間、生命,寫入一個瞬間的剎那,才能真實體會攝影的感動,欣賞其動人之處,從此刻起就讓藝術融入自身生活之中,盡情的展演自己。

【社會觀察】小步生活:讓生活,小步向前




作者/徐秀琴
一個自我認同處於游移但卻始終認真生活著的人。

國際商專企管科。東海哲學系。
東海社會學博士候選人。
做過政治文宣。當過公司小主管。
婚姻讓我和三個可愛的女兒相識。
目前棄學從商,從事業務中的業務,一份有意義的工作。

  有沒有想過,在這樣同時充滿絕望與希望的年代,你想為自己、為周遭的人乃至台灣社會,做些什麼?或者,帶來些什麼樣的改變?沒錯,我問的正是你──此刻閱讀、品味著《Sat.祕密基地》創刊號的你,對於創造或者改變自己的未來,有沒有什麼樣的想法或者做法?或者,時間縮短一點好了,對於你的大學生活,目前可有設定任何的目標與相關規劃?

大學四年空白,怪誰?
  最近國內一位大學助理教授周偉航,在〈大學生應該避免的事〉部落文中,羅列出十種他在校園中最常看到的大學生類型,引起迴響。十種大學生類型,排名第一是「空白人」。很多大學生,書沒讀到,玩沒玩到,人生精華的時光,白白浪費,相當可惜。正因為多數年輕人在這樣的時代氛圍中,不易靜下心來進行自我的探索,愈來愈多的老師意識到,他們在教學上所面臨的挑戰,已非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而是如何啟發、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  

  這兩年,「大學小革命」的風潮正在流行。大學校園裡,許多師生正共同努力,從自我、所學、在地文化及日常生活出發,尋找小革命的議題。近日接觸到的場景是中國北京大學榮獲首屆「十佳導師」的哲學系老師──李猛。他於
10月初應邀到東海大學的角落習齋,分享他在北大的求學與教學經驗。「角落習齋」是東海大學師生發起並促成的知性社群,目的是發想關於「大學生活的模樣」,並試圖把理念付諸實踐。演講當天,小小的習齋教室,人頭滿滿,每雙眼睛都發光、發亮地閃著、對應著。聽到中國北大也有讀書風氣下滑、知識朝向功利主義的趨勢,引起現場熱烈探討兩岸學習風氣的比較以及青年人的未來。一處濡沫知心的園地,憑藉的是一股對人文生活的渴求。有緣的師生,花了近二年的努力,終於開花結果。

想想:你所渴望的改變?
  很多研究指出,相較於國、高中生,大學生更重視的是個人認同與價值的養成,而大學階段確實也是個人建立自我認同與價值的關鍵時期。不妨問問自己:我是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樣的心志或者心智?想追求什麼?給自己訂定什麼人生目標?知不知道代價是什麼?知不知道要受教育,或者不用?知不知道走向成功的方法?所謂的成功真是想朝向社會主流指向的價值或者方向嗎?把這些事想清楚,十年、二十年後,你會在哪裡,答案已經清楚一半。 

  
這兩年,台灣政治崩壞,可貴是,台灣年輕世代,愈來愈多有知識熱情的年輕人,持續以具體的行動關心著這塊土地。一方面,近年風起雲湧的街頭公民運動,有許多懷抱理想的大學生參與抗爭。從集會遊行法、國光石化、都市更新、大埔事件、廢死、反核四到勞工權益等議題,可說不勝枚舉;另一方面,校園亦有學生積極投入創辦刊物,希望在校園與社會之間搭起一個交流的平台,或至少,鼓勵更多的時代青年,關注他們所身處其中的時代。面對國家機器的鎮壓,社會大眾的冷感,他們的努力,很微小,但也很巨大。

  當然,不是每一個大學生對於參與公民社會都有著同樣的熱情。你可以做、也應該做的是:想想你所渴求的改變或者學習,然後,持續地用具體的行動實現。盧廣仲以歌曲創作傳達吃早餐的重要。小步生活編輯群用創辦刊物表達他們對地方的愛。你的內心,是否也渴望做一些正向的改變、不一樣的學習?有人要求自己每年出一本詩集、有人發起組讀書會、背包客的年度互助旅行、晨起運動減肥、集體上書要求系上改善課程安排,乃至以步行環島的方式發起反思主流價值的新時代運動……。

 你的小步生活,從哪來,往哪去?不妨想想。

2013年11月8日 星期五

從市場看在地生活 ── 中山黃昏市場

文/攝 程佳德


在台灣,依照時間將傳統市場分為三種,早上至中午前的叫「早市」、開立在夕陽餘暉中的稱「黃昏市場」、以及晚上的「夜市」,除了各別服務的主要對象不同,它們皆在滿足人類生活中對於「生活」的需求。

位在屏東市中山路與公園路交叉口旁,已有10年歷史的中山黃昏市場,看著下午漸漸亮起營業的燈泡,昏暗中就像是海邊燈塔般,對一切晚歸的人們招手說快來喔!新鮮的食材都在這裡,錯過就等明天了!。令我驚訝的是,市場除了每天要求專門人員打掃環境,提供消費者一個舒適的購買環境外,也備有許多機車停車位,更將二樓建造成汽車停車場,便於行駛汽車或機車的顧客能免於停車壓力下,安心地逛市場。

「吃」是人類生活的必須
各式各樣的人,為了不同理由出現在此,也許是工作了一整天後,下班的上班族;也許是辛勤讀書,回家路上買個零嘴飽肚的學生;也有家庭主婦帶著小孩一起買菜,聽著孩子對媽媽說「我要這個!我要那個!」,或者是全家人出動,買著各式各樣的熟食,準備回家飽餐一頓。單單是個菜市場,光要滿足人類對於「吃」的需求就必須應付如此多種情況。但別擔心,中山黃昏市場絕不是個省油的燈,裏頭總共容納180多個攤販,商品包含菜市場一定要有的新鮮蔬菜、肉、海鮮以外,還有生煎包、麵包、糕餅等等解饞的點心,以及一盤盤已經煮好的、經過廚師調味的熟食,等著客人買回家開心享用一番。

人與人的對話,或人與物的對話
也許你會認為,中山黃昏市場似乎將自己搞得像是一間超級市場?不知從何開始,為了因應現代人的方便而創造出的超級市場體制,使得傳統市場面臨許許多多的挑戰,提升自身更多的競爭機會勢在必行,這裡介紹給大家認識的中山黃昏市場選擇維持傳統型態,保留了人與人的對話,放棄超級市場中,人與商品的對話,策略上為傳統市場注入超級市場提供顧客方便的機制、維持環境整潔,提供一個有別於傳統市場的購物環境,你可以說他是如同超級市場的菜市場,能在此看見不同商業型態的融合。正因為超級市場的出現,讓我們多了一種選擇的可能性,例如有人喜歡方便、速度快、且多元性商品的消費,因此選擇進入超級市場購物;也有人喜歡與人產生對談、對其提供的食材有信心,因而選擇前往傳統市場買菜,兩種對話模式並沒有好壞之分。


從菜市場議價,買東西送蔥
不同的生活模式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衍生出不同的文化。回憶小時候,跟著媽媽去傳統市場買菜,賣海鮮的攤販旁邊一定會有一碗水,也有些攤販是給一條水管,讓喜歡動手挑海鮮的客人洗手;有些攤販總會說「哎呀!這麼乖,陪媽媽來買菜,給你這罐飲料當獎勵。」,買久了,就變得像是朋友一樣,時常多送食材給我們。這些記憶不只侷限於小時候去過的任何一個市場,幾乎只要是傳統市場,包含中山黃昏市場,都能發現這些從以前到現在衍生出的許多細節,也許為了給家人最好的食材,我們習慣用手去體驗食物的好與壞,也許台灣人就是這麼好客,即便不認識,多見幾次面就好像是遇到好朋友一樣,一點也不吝嗇於分享。

體驗不同,發現無形的在地風情
多元的價值觀影響了自身各異的行事風格,不妨試著回憶,你曾經去過的市場,有無不同於這裡的行事細節?或者你也可以找個時間親自前往中山黃昏市場,看看這裡的居民是如何依循自己的生活營造出屬於在地的傳統市場,試著來場文化與文化的交流吧!

屏東的不夜城──民族夜市

張文瑄
鄭郁芬


民族夜市以販售傳統小吃為大宗,儘管以夜市為名,還是有些店家中午就開始營業了。市公所為了讓更多民眾可以舒適地逛夜市,特別在昔日仁愛路上的屏東酒廠設置了停車場,便民的服務,讓此地成為在地與異地朋友的必訪之地。

民族路在民國38年建街完成,而由民權路及民族路交叉成十字範圍大的民族夜市則是大約在民國50年才逐漸形成聚落。過去民族路曾有日治時期的木造屋舍,但在光復後經拆除改建為現在的磚頭水泥瓦舍。雖然遺憾已不復見昔日的木造小街屋,但是現在我們所見的民族路商家,也有60多年的歷史。雪晶冰菓室的阿嬤告訴我們過去的商品還需用扁擔來挑呢!


在白天的民族路上,許多商家還未出來做生意,此刻仔細端倪那些舊舊、可愛的房子和鐵花窗,仍能嗅出一些歲月的味道。充滿美食服務的夜市內還是有許多舊產業佔了一席之地:補鞋子、人像畫像、模具販賣……等等,這就是新與舊交融在一塊兒的民族夜市。

近期民族夜市旁的地標之一──復興陸橋,為配合潮州捷運化工程即將被拆除,問起在地居民的看法,倒是得到樂觀的回應:「每件事情都有利弊,沒有絕對的事,既然是已經決定的事情,就往好的方向想吧!」原以為附近居民會為此感到不悅或有所抱怨,似乎也都只是我們外界人士的看法罷了。

熱鬧的民族夜市,處處都是寶藏:好吃的蚵仔麵線、美味的滷味、好喝的木瓜牛奶,最重要的是一顆顆純樸、樂觀的心!

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

車水馬龍的圓環,鬧中有序的中央市場

張文瑄
鄭郁芬

中央市場離屏東火車站步行僅約十分鐘。市場由四個商場組成,分別是第一商場、第二商場、民國101年重新整修的第三市場,以及第四商場。由杭州街與廈門街交置而成的中央圓環,與外部商場連接的方式主要呈現放射狀。


第一商場

從前,第一商場多經營有關婚嫁用品、美容美髮、帆布批發……等等行業,時至今日,傳統民生用品仍是第一商場最大的特色。

第二商場

專售菜、肉、魚類的傳統市場,為四個商場中最熱鬧的商場。備齊了日用品以及熟食、乾糧,後期逐漸有服飾及挽面美容……等等行業進駐,逐漸模糊了過去各商場的服務功能。

第三商場

由於建物老舊,在民國98年時獲經濟部補助改建,並在101年初以嶄新面貌出現。第三商場過去是以西裝及女裝店、旗袍店、修改衣服聞名,是早期專為上流社會人士量身訂製衣服的地方,風華一時。雖在改建後,老店家重新開張,也有部分商店轉型改賣流行服飾及餐飲業,但在早上各商場沸沸揚揚時,第三商場卻顯得相對冷清寂靜,店家也因為客人不常來而逐漸延後營業時間。


第四商場

第四商場位在平和里廈門街,也就是圓樓一樓的空間,在地段上擔任一地的交通要道,也是商圈的核心。第四商場的圓樓建物為住商混合,以台南開隆宮旁的中山市場(因近開隆宮,故又稱七娘媽市場)為案例,市場尾斜坡道上去就是市場上頭的住家;而第四商場則是以一樓為商場,二樓以上便是生意人的住家。


三星級市場──地理、品管、合作力旺盛的北區市場

文/攝 鄭郁芬


在面臨市場飽和與傳統市場予人的髒亂印象下,北區市場於民國62年成立,在市公所的規劃下,原本集散於街道上的攤販,都有了固定的攤鋪與編號,傳統市場自此有了理念與秩序。隨著時代的演進,傳統市場再次面臨大型超商與民生消費習慣轉變,民國97年「北區市場自治會」於焉誕生,不甘市場獨有的鄉土民情與議價文化,在講求效率、美觀的現代化社會中被取代;他們積極參與經濟部推動的樂活市場計畫與競賽;與學校課程合作,招募學生進駐市場擔任「一日店長」;利用攤販的公休日,前往曾獲優良市集的市場觀摩……等等,突破大眾對傳統市集的刻板想像,在為了讓傳統市集的精神被看見、文化得以被保留與傳頌下,踏實地耕耘著。


獨樹一幟的樂活市場
配合經濟部樂活市場的計畫,北區市場每年都有不一樣的主題,今年是以「妖怪」作為市集的包裝:走進廊道乾淨、明亮有序的市集內,用心觀察,可以看到部分攤販在自家的招牌上懸掛骷顱頭、大型蜘蛛、神祕面具……等等,極具巧思的裝飾,果然妖怪市集。市集內,已有23年肉攤經驗的莊大姐與我們分享,除了以道具活潑市集外,樂活更重要的精神仍在於“攤販對自我要求的落實”。她興奮地說道:「我的豬肉攤原是白色的壁磚,我會在上面貼貼紙綠化它們;壁柱我會用軟墊盤起,我可以在上面貼一些豬肉烹調的分享,或是我想與客人分享的小知識。」


體現1 + 1 > 2的產學合作
市集早期是以種類異同分配攤販位置,日漸,有的攤販負責人年紀大了、家裡的孩子也不願承接生意,遂演變成徒有招牌的閒置攤位。為使空間充分被利用,一方面也期待著市集可以有第二代、青年的力量注入,北區市場邀請大仁科技大學行銷與流通管理系的學生,進駐市場擔任「一日店長」。自治會規劃空間,供學生學以致用,將自製的醬油、肥皂、花茶、傳統糕點……等等,搬上檯面,以融入市場文化的姿態,加上新生代的創意,更活絡了市場的氣氛,進一步吸引不同族群的客人上門。



市場位址:屏東縣屏東市斯文里中正路

2013年11月6日 星期三

從屏東菸廠看工業遺產的未來

鳥瞰屏東菸廠,高聳的煙囪為廠內僅存的日式建築
























文/攝 鄭郁芬、許雅舒
 
近期,台北松山菸廠因誠品集團的進駐而聲名大噪,松菸在1998年停產後,從市定歷史古蹟轉型至文創園區,在以成為北市「原創基地」為目標的努力下,逐漸有了不同於以往菸廠風華與功能的樣貌誕生。屏東也有這麼一座歷史建築,座落於市區一隅的屏東菸廠,於2002年停止營運,它的存在訴說著地方曾經的繁榮歷史與大環境的變遷。

當代文化影響建物的興或衰

屏北一帶,曾有菸草王國的美譽,後因加入WTO與外來菸葉的引進,進口菸成
為大宗,台灣菸逐漸被進口菸取代,屏東菸廠於是關廠,昔日菸廠的產業歷史也逐漸為人所淡忘。屏東不似台北有迫切的都市用地開發需求,菸廠從閉廠至今,不具拆除爭議地存在,安安靜靜地走過了11年。

菸廠現今仍留有部分大型機具,其他機械設備多於當初閉館時變賣。「菸葉採收後,要先讓它氧化並且灑上除蟲藥,這樣的工程,必須存放兩年才可完成。也有些菸廠會進口國外的菸葉來加工。」廠內大型機具都已停擺,卻仍留有作業流程說明牌,讓我們可以想像昔日菸葉加工的過程。
製菸設備多已變賣,舊地維鍋爐運轉空間

近期因其對面的農業改良場被規劃成屏東演藝廳使用,菸廠也有再利用成文創園區的聲音出現,地方希望將此區變成一文教中心,使藝文在屏東深根發展。任職於屏東縣政府文化處的楊舒婷與沈郁琪,兩位盡責的公務員目前協助屏東縣政府進行屏東菸廠的保存與再利用。屏東縣政府目前邀請地方演藝團體進駐菸廠,將其中一間原本廢棄的老屋舍,改建成嶄新與富有人文氣息的演藝團體排練室,室內景象寬敞、潔淨,讓致力於表演藝術的藝文人士有個良好的空間,作為休憩與練習的場地。未來這裡也會設置菸葉的展示館,藉由留存的製菸設備讓我們認識製菸產業。

成為辦公室與排練場地的牆面彩繪

工業遺產的歷史價值與未來發展

日治時代,菸葉為台灣主要的經濟作物之一。廠內,日本傳統的木造建築多已拆毀,僅存一座斑駁的煙囪屹立在廠中,見證著屏東菸場的興衰;現存於廠內的房舍普遍是戰後7080年代以鋼筋水泥為建材的建築,相當堅固。




老建築與地方一同走過光榮與興衰,一棟歷史建物的存在,其實好不容易。近年來,老屋欣力的被廣泛討論與應用,小至咖啡廳、民宿,大至文創園區、機關單位,我們看到建物在不同時代的功能與風貌,活化的意義於此誕生。屏東菸廠曾與我們一起為屏東打拼,經孤伶地閒置十年後,終於開始被討論、利用,我們期待它以嶄新的姿態再度面世,也希望菸廠之於南國居民的集體記憶,得以在發展中完整保存。

來自美國的菸葉除骨機,共12盤(道程序)
宛如電影場景般的菸廠一隅

美崙美奐—─慶源商號的熱血新力


店面低調的外觀,從洗石子的店名刻板上,可以看出慶源商號輝煌的印證。


文/攝 張文瑄

初訪竹田,一進入村就被一棟棟可愛的舊式民宅小屋吸引住。沿著通明路慢慢地騎呀騎,先看到了裕盛商店接著就找到了一眼即能確定的慶源商號
鄰近內埔的地方__竹田美崙村,一個客家小聚落。
約定在慶源商號門口會面。原來慶源負責人阿路的家就在慶源商號後面,前後門的格局,就是為了方便做生意與處理家務:

慶源商號對外正門
什麼是商號”?與外國人交易的"洋行"是一樣的用途嗎?
慶源號建於日治時期,至今已經大概近一百年的時間了,建成後的三代都是經營雜貨鋪生意的。我的曾祖父是當時的地方小富仕紳,並當過村中的鄉民代表,所以這間商號除了平常交貨的生意人跟買雜物的客人外,也有不少跑來這裡討論時事的村民,因此也兼具了公共資訊交流的功能吧。」

能否分享慶源商號成立的背後故事?
「從小就很喜歡爺爺而,比較怕奶奶,所以睡覺的時候都跟爺爺在慶源商號的小房子內擠同一張床,那段日子的記憶很深刻。」隨後一指慶源商號二樓其中一間上了鎖的房間,阿路說裡頭還有跟爺爺過去共同的回憶-單車。將「單車」這個元素成為目前慶源商號文創公司的商品創作核心。


為什麼會想要為慶源商號作老屋欣力的動機?

在我念樹德科大研究所時因為讀的也是文創,所以畢業製作就想以老家竹田美崙村為藍圖註寫了關於慶源商號的論文,也找了許多學習案例和得到實踐計畫的支持,到現在成立了一家以「慶源商號」為名的文創設計公司,所做的這些不只是為了保存這棟懷著童年記憶的老房子,更重要的是慶源商號成為阿路家族彼此成員間的聯繫。慶源商號是家族裡每個人的共同回憶,他們在這邊出生、成長、開創事業,刻劃的歲月既深邃且漫長。在這麼久的時間內,家裡也不曾有長輩說要把這間已經閒置近20年的老房子拆除,因為沒有一個人捨得了。當我要做這個畢業計計畫的時候,村長還很激動地握著我的手,說就是需要如此維新想法的人才,然後竭盡所能地給予我所需要的協助,真的是非常謝謝村長。」


有沒有其他關機構給予協助以及指導,或是有一個實踐計畫的援助方案?
美崙村內的民居
就像台南的老屋欣力運動一樣,一個成功的案例就會開始帶動起其他的行動,如星火燎原般燃起在一個地方。儘管這樣的聲音在屏東還是小眾,但我想一定還有很多村落就跟美崙村一樣、跟慶源商號一樣,必須藉由自己的行動與外力的協助,像是屏東竹田驛站社區營造協會與台南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來壯大自己的聲音。希望能夠一步一步來,先將慶源商號的品牌推出去,有了平台就可以有更多合作的機會跟夥伴。」



有想過要如何為現在的品牌慶源商號作更多的推廣與創新?
為了更能實踐營建出自己想像中的慶源商號:因為本身學過餐飲,所以想像是一個供輕食飲品的展創藝廊咖啡部。我找了就讀樹德科技大學時的老師_郭挹芬女士、設計師和建築系朋友來慶源商號走一走,評估它(*小知識)的現況和未來的發展性,並設計相關概念之文創商品。目前產品材質上最想用皮革來表示!
美崙村一角
在美崙村中是否也有村民,想要為自家的老屋或房舍作保存與再生的行動?
可惜的是,現在美崙村只有阿路有這樣的想法和行動,因為時代的改變現在也只有老一輩的村民還保有勤儉的性子認為祖先留下來的舊產要好好守住,但也僅限於保守的私人領域;而新生代的村民在接受了社會變化的洗禮,有更多新穎的想法與作風,不珍惜古舊事物便疏於保存。然而要踏出去的第一步,便是需要有一個主動、成功的案例才能夠帶起地方的復甦。阿路最後開心的表示:『我就是那個熱血的先鋒者!』」

*小知識
舊式建築的可貴性:
日治時期的台灣因為接受皇民化運動所以在建築上也是仿歐美式的樣子和材質,於是這些材質就不外乎是真貴的檜木原木、洗石子,在加上重視均衡的搭建構法,足夠讓慶源商號抵抗那百年歲月至今。

慶源商號外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