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8日 星期五

從市場看在地生活 ── 中山黃昏市場

文/攝 程佳德


在台灣,依照時間將傳統市場分為三種,早上至中午前的叫「早市」、開立在夕陽餘暉中的稱「黃昏市場」、以及晚上的「夜市」,除了各別服務的主要對象不同,它們皆在滿足人類生活中對於「生活」的需求。

位在屏東市中山路與公園路交叉口旁,已有10年歷史的中山黃昏市場,看著下午漸漸亮起營業的燈泡,昏暗中就像是海邊燈塔般,對一切晚歸的人們招手說快來喔!新鮮的食材都在這裡,錯過就等明天了!。令我驚訝的是,市場除了每天要求專門人員打掃環境,提供消費者一個舒適的購買環境外,也備有許多機車停車位,更將二樓建造成汽車停車場,便於行駛汽車或機車的顧客能免於停車壓力下,安心地逛市場。

「吃」是人類生活的必須
各式各樣的人,為了不同理由出現在此,也許是工作了一整天後,下班的上班族;也許是辛勤讀書,回家路上買個零嘴飽肚的學生;也有家庭主婦帶著小孩一起買菜,聽著孩子對媽媽說「我要這個!我要那個!」,或者是全家人出動,買著各式各樣的熟食,準備回家飽餐一頓。單單是個菜市場,光要滿足人類對於「吃」的需求就必須應付如此多種情況。但別擔心,中山黃昏市場絕不是個省油的燈,裏頭總共容納180多個攤販,商品包含菜市場一定要有的新鮮蔬菜、肉、海鮮以外,還有生煎包、麵包、糕餅等等解饞的點心,以及一盤盤已經煮好的、經過廚師調味的熟食,等著客人買回家開心享用一番。

人與人的對話,或人與物的對話
也許你會認為,中山黃昏市場似乎將自己搞得像是一間超級市場?不知從何開始,為了因應現代人的方便而創造出的超級市場體制,使得傳統市場面臨許許多多的挑戰,提升自身更多的競爭機會勢在必行,這裡介紹給大家認識的中山黃昏市場選擇維持傳統型態,保留了人與人的對話,放棄超級市場中,人與商品的對話,策略上為傳統市場注入超級市場提供顧客方便的機制、維持環境整潔,提供一個有別於傳統市場的購物環境,你可以說他是如同超級市場的菜市場,能在此看見不同商業型態的融合。正因為超級市場的出現,讓我們多了一種選擇的可能性,例如有人喜歡方便、速度快、且多元性商品的消費,因此選擇進入超級市場購物;也有人喜歡與人產生對談、對其提供的食材有信心,因而選擇前往傳統市場買菜,兩種對話模式並沒有好壞之分。


從菜市場議價,買東西送蔥
不同的生活模式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衍生出不同的文化。回憶小時候,跟著媽媽去傳統市場買菜,賣海鮮的攤販旁邊一定會有一碗水,也有些攤販是給一條水管,讓喜歡動手挑海鮮的客人洗手;有些攤販總會說「哎呀!這麼乖,陪媽媽來買菜,給你這罐飲料當獎勵。」,買久了,就變得像是朋友一樣,時常多送食材給我們。這些記憶不只侷限於小時候去過的任何一個市場,幾乎只要是傳統市場,包含中山黃昏市場,都能發現這些從以前到現在衍生出的許多細節,也許為了給家人最好的食材,我們習慣用手去體驗食物的好與壞,也許台灣人就是這麼好客,即便不認識,多見幾次面就好像是遇到好朋友一樣,一點也不吝嗇於分享。

體驗不同,發現無形的在地風情
多元的價值觀影響了自身各異的行事風格,不妨試著回憶,你曾經去過的市場,有無不同於這裡的行事細節?或者你也可以找個時間親自前往中山黃昏市場,看看這裡的居民是如何依循自己的生活營造出屬於在地的傳統市場,試著來場文化與文化的交流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