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步生活於高雄捷運站推廣日常閱讀。 |
採訪/鄭郁芬、李祐禎 整理/鄭郁芬
文化是這個樣子的:一旦蒙上便會不顧一切,你覺得有價值的東西,你就以為會有很多人和你一樣覺得它有價值。想像在一間黑暗的房間,你不知道有多少人,你只知道很吵很吵,你以為有很多人,實際上只有你身邊那兩個人在製造噪音。閱讀有時候也是這個樣子。如果只看台灣,內容市場是全面性地垮掉,不僅出版,電視、電影也是如此;就算沒有垮掉,淺薄化的現象也是愈來愈嚴重。
如果台灣兩千三百萬人,每人平均讀兩本書,也就是台灣一年只銷出四千六百萬本,不到五千萬本書。現在台灣每出版一本新書,平均銷量不到一千本,加上內容市場特有的長尾效應,從前面看來,依坊間整理出的暢銷排行榜所顯示──九把刀一個人的創作可以獨占鰲頭;從最後面來看,每年出四萬本書,最起碼有一、兩萬本的銷量是低到很可憐的境界。從個案來說,像是一些文藝類的書籍,詩集尤其明顯,即使印刷技術再怎麼進步,最起碼也要印刷到一定的量,才會比較划算;但我聽到的案例都是一千本上市,結果退回庫存八、九百本。
若資源來自網路論壇、臉書、線上小說,那算閱讀嗎?請問吃大便算吃飯嗎?
從經濟上來看,直接導致每一本單書的銷量降低,即使首刷只刷一千本、兩千本,通通賣完的話,一本書頂多也才二、三十萬的生意;加上出版社、印刷、通路中間再去平分,費盡心血寫完一本十萬字的書,卻只有兩、三萬元的收入,就市場面來講,出版市場已經垮掉了。
從文化面來說,競爭不一定帶來多元化,競爭也可能帶來統一,愈來愈單元。舉大型連鎖書店的發展來說,事實上,幾乎是把所有的書店都變成同一種味道與樣貌了,這對於文化的多元性,是一種損失!獨立書店就是與上述的現象呈現對比,比較能夠提供多元性,但經營的難度也跟著提高。
就閱讀面而言,書店式微是不可逆的定律,就像當初沒有電視時,大家都聽廣播;直到電視出現,廣播的人口才持續下滑;而現在網際網路崛起,也連帶影響了電視的收視人口。所以閱讀市場翻身的機會不大,即使是電子書也是一樣,因為基本上,就是媒體愈來愈多元,這個東西是不會改變的。
獨立書店愈來愈像,咖啡成了氾濫的小確幸。
這幾年,獨立書店其實一點都沒有變多。以前的獨立書店並不被當作一種文化產業看待,舉凡路邊的二手書店、文具店兼書店,皆僅被視為文具行或其他。當那些東西消失,我們並沒有特別記錄書店減少這件事。以屏東這個小鎮來看的話,現在幾乎沒有所謂獨立書店了,舊的獨立書店收掉、二手書店也收掉了。然而,近年來,坊間漸有新興的獨立書店開張,還不只一、兩家,店內除了基本的閱讀空間,還經營起藝廊、咖啡、輕食,同行皆表示:書店若不複合經營,就無法生存下去。美國最大連鎖書店Barnes&Noble,即是以商場輔佐書店營收模式的方式經營,但獨立書店若效法這種經營模式,不就一點特色都沒有了嗎?況且獨立書店怎麼競爭得過資本大人呢?獨立書店不能走這條路。
要透徹理解到:文創是為了房地產而服務的。假設我今天蓋了一棟十樓的大樓,在一個非常良好的地點,現在有三個選擇,一樓分別進駐高科技產業、純住宅區、書店,二樓純住宅區,哪一種搭配房子最好賣?在科技、商業、文化之間,多數人選擇了文化。聽過能量不滅定律?也許在出版的能量減少,但他的加值跑到別的地方去,那也不差。書店的意義在於此,獨立書店的也該找出這種價值,不只是賣書賺錢,或許在社區總體營造上面可以發揮某種影響力,譬如書店進駐帶動地區的繁榮,這便突顯了文化在其中的價值。
最漂亮的女生不就是穿得很時尚,抱著一本書嗎?
文化加值厲害之處在於,逛書店有附帶的價值,除了買書外,好像比較有身分地位,即象徵性的符號消費。常見大陸來台的留學生,流連於誠品書店,可以理解為:因大陸有出版管制,所以大陸人比較沒有機會看到多元、開放的言論自由;但也可以從經營文創產業的角度來詮釋:誠品書店確實是一個標竿,誠品總店那一代的大樓已經成為接近台北地價最貴的大樓,內地人從未有機會去思考,加值效果最好的是這個。
以內容生產者的角度來講,一年要讀一百本才算有在讀書,才會忽然明白原來讀書是怎麼一回事。
三天讀一本,有讀到一個重度了,便可以很快地抓住這本書在講什麼、我們要不要認真去讀它、要慢一點讀或快一點讀。累積到一定的閱讀量後,講話便自然會有一個深度,看事情的角度、對世界的觀感、對人生的態度也會更趨成熟,那才叫做真的開始閱讀,獨立書店是為這種人開的。因此,我不建議獨立書店用跟連鎖書店一樣的方式去經營,應該將自己定位在「為了某一種品味的人而存在」,就老闆特殊的喜好,開設老闆的書單!「我只進我需要的書」,才有特色、才有意思嘛!
------------------------------------------------------------------------------------------------------------
談情人:施百俊 www.bjshih.idv.tw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台灣大學商學博士,曾參與創辦/顧問十餘家文化創意事業。並有小說與劇本創作,為重要文化創意產業研究者與實務專家。曾獲華文世界電影小說獎、文化部電視劇本創作獎、國家出版獎、溫世仁武俠小說百萬大賞……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