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5日 星期五

「橋」見,「紅」著眼眶的幸福

文/王俞勻
插畫/陳亦婷

近年,單車運動逐漸在台灣興起一股風潮,因為每個人都嚮往過著更美好的生活。
  
在大都市裡,你可能不會騎著單車到處跑,因為那些廢氣只會讓人想躲進室內,或者是搭著大眾交通運輸工具揚長而去。在那裡,孩子失去追逐風箏的藍色天空,而大人失去能夠喘息的空間。

「幸福紅橋」其實是連接屏東單車國道的起始點,單車國道計劃從九如鄉一直延伸興建至林邊鄉,全長計劃約40公里。紅橋興建於民國100年,是目前台灣最長的木棧橋,橫跨台一線的紅色橋梁非常醒目,橋樑的一旁就是屏東縣立運動公園。我不認為它是因為紅色的外觀而吸引人,而是因為它帶給我們的不只是單車國道沿路的視覺享受,同時也在我們的呼吸裡注入清新的空氣,令人眷戀、徘徊。


「幸福紅橋」帶我們到達每個既相似又相異的地方,它給走過它身邊的人幸福,那種幸福是都市幾乎快吸不到的新鮮空氣,當中混著笑聲的幸福與每株花草各自擁有的芳香;孩子們也於此拾起風箏,離開了喧囂,找到了天空;而大人們也會因為這裡的美,深吸一口氣,吐出悠長的滿足。到了「幸福紅橋」我們才知道,那種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幸福,無論有多少金錢都買不到。

從書中感受排灣族的米靈岸(Miling’an)

文、攝/陳競

在以前的排灣族社會裡,藉著「米靈岸(Miling’an)」來傳承文化、知識等訊息。搖曳的火光、火光外圍的耆老與耆老旁的孩童,圍在一起吟唱著部落裡的故事,教導、囑咐後代子孫,在這當中學習、教育,我們稱之為米靈岸(Miling’an)。

經過多年的社會變遷下,部落開始受到許多不一樣衝擊:部落中的孩童不再玩傳統童玩,而是待在網咖裡打電動;祭典不再單純為了慶祝,而多是為表演和觀光;青年不再留在部落學習,而是離鄉背井到外地提升自己競爭力。漸漸地,部落失去了傳承文化的管道,這讓許多耆老對於部落文化的未來感到無助,卻又不得不面對生活的現實。

屏東瑪家鄉有許多觀光發展成熟的部落,林明德先生選擇在這裡創立書店,到處蒐集原住民珍貴的書籍,不為觀光、不畏經營困苦,只想為部落點一盞明燈,讓原鄉部落可以重拾屬於自己的知識殿堂,「蕃藝書屋」於焉誕生。


 全台第一家原住民獨立書店──蕃藝書屋,在民國1028月創立,其取名的意義有三種解釋:第一,「蕃藝」音譯同「翻譯」,意旨要透過自己的解讀、了解,才能將書中的知識消化為個人的知識;第二種說法是,林明德先生指出,「蕃」字對於原住民有貶低的涵義,但他認為不該如此貶低自我,藉由這家書店的成立,讓族人能夠更加地肯定與認同自己,翻轉刻板印象;第三,「蕃藝」兩字皆是草字頭,其意涵代表書店的綠色主張──找回原住民族的生態智慧,以守護森林、永續發展為目標!

蕃藝書屋不只是書店,店內有擺設部落中的文創商品,也有經營戶外餐飲及提供戶外空間的租借服務,屬於一個複合式的場域。來到部落不再只是看表演、吃傳統美食;也能來到這裡讀些書、了解原住民的文化,從書中感受米靈岸(Miling’an)的氛圍。


店家資訊
店名:蕃藝書屋
地址:屏東縣瑪家鄉三和村玉泉巷651
電話:087992895
營業時間:14:00 - 22:00(週一、二店休)


喧囂塵世的出口──內埔老街

文、攝/李峻維

勞碌奔波的現代生活,有多久沒有好好喘息?被鎖在摩登的高塔、商業大樓林立的監牢、物價上漲等等各種生活壓力,如同藤蔓一般纏繞,將人們的手腳緊綑在快速的生活列車上。

走吧!我們都太久、太久,沒有「生活」了。沿著民生路,接屏鵝公路,用自己最愜意的速度前進,前往我們的目的地──內埔老街。

在昌黎祠與天后宮門前停下,這裡為內埔信仰的中心,主祀韓公昌黎的廟宇,不僅是學子考試前必拜的神祇,韓愈更是內埔客家人心目中的至聖先師。一旁的天后宮也不惶多讓,靈驗的訊息遠近馳名,光是看百年來被蒸騰的香煙所燻黑的樑柱,更可以想見這裡的風華。

在最繁華的這條路上,充滿了台灣人熱情的活力,一路上滿是各式的小吃與閒散的居民;僅隔著一條小巷,我們便從最繁華喧囂的街道,轉換成安靜自得的老街,就像穿過一條秘密的隧道,豁然開朗。老街依舊保存著完整的客式建築,也保留著最在地、傳統的手工產業。較於過去,老街正脫胎換骨;這裡少了許多的市儈,融合客家古典於文創現代,讓人忘懷都市的繁瑣,盡情地倘佯其中。
來到內埔,可以和惠美姐做面帕粄、聊家常,或是讓酒釀阿嬤牽著手,看著泛黃的照片說著日治時代的內埔。這裡曾是內埔最繁華的老街,每每長輩們說道:「我們這裡可是有過三家電影院呢!」那驕傲的神情,在充滿歲月痕跡的面龐中透出,不禁令我想起余光中說過的一句話:「人生有許多事情,正如船後的波紋,總要過後才覺得美。」內埔老街也是如此,經過時間的累積、醞釀、許多人、許多事的總和,才能成就今天的樣貌、擁有屬於自己獨特的韻味。




隱藏在都市裡的桃花源──崇蘭456藝術巷弄

文、攝/李昀珊

走進博愛路456巷宛如走進了一個隱身在都市中的桃花源,牆上繽紛的藝術彩繪讓人想一探究竟,寧靜的街道裡,老人家坐在古厝前閒聊著,幾隻貓慵懶地躺在家前、走在圍牆上,這個小小的巷弄卻串起了許多崇蘭社區背後重要的記憶。

在崇蘭社區中的蕭氏家族,在清代時非常活躍,早期時常參與地方事務,例如:修建家廟、推廣教育,蕭家也因此出了九名秀才,直至日治時期對台灣的文教方面依然有很大的貢獻,到了台灣光復後才逐漸隱沒。在城市快速的發展下,崇蘭社區以往的興盛逐漸被人遺忘;近來,在崇蘭社區發展協會與蕭珍記文化藝術基金會的推動下,蕭氏家廟得以重新整修:「456巷」巷弄裡的夯土瓦牆畫上了大朵大朵的朱槿,更請來在地的藝術工作者──曹陽、陳林莉、陳美玲等等藝術家,在牆上畫下屬於崇蘭社區居民的共同記憶,像是「水牛」;詩詞文句也躍上牆面,讓巷弄充滿文學與藝術的氣息。

日治時期的國語研習所「課餘軒」,變成今日的「阿緱地方文化館」,館內時常有不同的展覽;而崇蘭派出所搬遷之後,原本的建築變成了「蘭陵學堂」,成為社區的學習中心。456藝術巷弄連結起社區學習中心、文化館與古蹟,是一個讓老舊社區活化新生的重要巷道;儘管崇蘭456藝術巷弄的美麗尚未廣為人知,但基金會董事長表示,他並不想將這裡變成觀光勝地,影響居民的生活品質,這是一個藝術與教育並存的場域,現在的氛圍就是他最喜歡的樣子。

屏東人的祕密基地──高屏舊鐵橋

文、攝/陳亦婷  

高屏舊鐵橋興建於民國三年,位於台鐵九曲堂站和六塊厝站之間,橫跨了高雄市與屏東市,曾經是亞洲最長的鐵橋,現在為二級古蹟。屏東段的高屏舊鐵橋又名「下淡水溪左岸河濱公園」。

從高屏橋下一個不顯眼的路口轉入,就能抵達這片秘密、偏僻卻寬闊的河濱公園。這裡有一片綠草繁盛的草地,我們常常來踏青,放放風箏、遛遛狗,還曾看過人們玩遙控飛機,甚至會結群扛著相機、腳架,在那裡守候一個下午,等待捕捉日落美景。

再往鐵橋靠近些,能看見通往上層鐵橋的步道,步道上嵌有介紹鐵橋歷史及風景的磚雕瓦片。沿著步道來到上層,往左看就能發現鐵橋的主體,右邊則是一列令人感覺舒服的藍色火車,依舊堅定地停在鐵軌上。這裡的鐵橋和火車車廂保存完整,是當地情侶的約會勝地,也是吸引了許多攝影愛好者到此留影。


曾經,舊鐵橋被提出環評通過將要興建火葬場,一陣震驚之後,引起很多在地的反對聲浪。人們憂心這麼美的地方,不僅是珍貴的古蹟,也不忍生態、環境的破壞。環保單位和學生發起許多播種活動、藝文活動力挺舊鐵橋不要變成火葬場,經過一連串的辛苦,最後才讓環評結果大逆轉,暫時免除危機。謝謝曾為舊鐵橋努力過的人們,希望這裡能夠一直被好好保存、重視,讓更多人了解屏東的歷史、看見屏東的美。

微笑屏東 P-bike

文/阮羿璇

公共自行車的概念最早發源於荷蘭阿姆斯特丹。1965年,一個民間組織將一些塗成白色、沒有上鎖的自行車放在公共區域,供人們免費使用,稱為「白色自行車計畫」。可惜事與願違,幾天內,所有自行車都遭丟失或被破壞,計畫徹底失敗。而接下來丹麥哥本哈根地區,為了滿足通勤族以及遊客的需要,2013年開始使用全新公共自行車系統──GoBike。公共自行車最大的特性是可以完成各交通系統間無縫接駁,例如從捷運到公車站、家中到火車站等等,其「A點借B點還」的模式滿足了許多人的需求,自行車不再是旅途中的負擔,民眾可以更享受單車的便利與樂趣。

隨著國內單車運動風潮的流行,各縣市政府紛紛推動公共腳踏車的便民服務,從最先實施、至今開辦已5年的高雄City bike,到引起熱烈迴響的台北市U-bike;其他縣市也紛紛跟進,如今屏東市也即將看見P-bike的身影。屏東市預計設置30個據點,近千輛單車,也提供前30分鐘的免費優惠;有了P-bike,未來遊客抵達屏東市後,就可以騎著P-bike到屏東各景點,而屏東的居民也可以利用住家旁的站點,作為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的接駁,不僅省去停車的麻煩,也能達到節能減碳的效果。


《Sat.祕密基地》特別企畫 ──「走 ‧ 私屏東」搶先看!

屏東,在日與夜匆忙的交替間,慢成一股味道、自成一種步調。第四期,將由小步生活與小草大樹,帶領大家走進屏東、認識屏東!我們搜集了非官方旅遊地圖的景點與店家、分享夥伴們口袋的私房景點、下課後的老地方、和摯友的祕密基地,這些藏匿在屏東的美麗角落,我們的私房屏東,希望您也會喜歡。

【 小步生活 X 小草大樹 】

牆上貼滿編輯作業的便條及代辦事項,365天,拉長時間來看,就只是年輕時的一寸光陰;為期一年的實驗性刊物,似仍嗷嗷待哺的幼兒、搖搖晃晃,未見其發展茁壯,竟已來到預設的停損點,不得不離開與承擔下個階段的任務。

想留住或保護的東西,都在剎那有了結果;我們未必會常駐最愛的領域,卻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港口。小步生活的始與末肯定截然不同,團隊的領導、來去的人員、長伴左右的小草大樹,因緣際會,因人而異。

2014年初,辭去書店的工作,又藺約了吃飯,話題仍離不開各自的團隊和對屏東的想像。她說她想做一張「宿不缺席」的地圖,古溜的雙眼與豐富的肢體語言,我看得眼花撩亂、只能點頭稱許,心中卻早有其他打算,不知她這夢想應如何起步、何時開花結果。

四月,完成第三期的編輯製作,請編輯群針對第四期的主題提出方案,又藺臨門一腳,提起年初時的計畫,編輯群一面倒,表示全力支持;這項由小草大樹製作屏東市地圖、協助相關資訊的彙整及撰稿、小步生活進行店家採訪與文字記錄的特別企劃,應運而生。

我倆本是截然不同的個性,因為互補,讓我們愈趨中性與彈性,交流的過程,學習信任與自我揭露。夜夜夜夜,在同一片天空下、在夜深人靜的書房、桌燈下的熬字與瞌睡,迎接破曉的鬧鈴與搖搖欲墜的白日夢;小步生活在我的不放心與完美主義下,嚴謹而壓抑;與小草大樹的合作,讓我們有了不同的體驗、明白彈簧有其彈性極限,人也應該理解自己的極限,適當地妥協與包容不盡完美。

願您打開這本雜誌,為其著迷或感動;對於屏東的理解與眷戀實在平凡、微不足道,如果同我詫異南方的美與文化,盼您也能走入其中,感受此地獨有的步調與溫度。還想寫得更多,但心仍不夠靜,人還不夠閒;僅以盛夏的呢喃,紀念在小步生活裡,最後也最快樂的一年。

小步生活 郁芬


-----------------------------------------------------------------------------------------------------------

幾個小時前想起明天,將要暫別二十幾年的學生身份,撥了通電話給郁芬,我們用彼此熟悉的方式,散步整個夜晚。說著,幾乎快要天亮,不捨這幽暗寧靜的空間,裹著彼此與世隔絕的溫暖。

6 / 7凌晨,回到一個人的房間,看著第三期小步生活的封面,鼓噪的心像燒不開的熱水,釋放活躍的分子流串全身,好多好多解讀不出來的訊號,待用冷冷的身體降溫送到腦子一一解讀。

時間倒一年,片段在眼前縮放,「兩小無猜」的誕生,帶給理想生活莫大的勇氣。認真地說來,「小草大樹」就像是個孩子 ,彷彿像是未婚生子產出的孩子,接下來所有的安排,讓人不得不用如此貼切的關係來形容。和「小步生活」的關係,就像是兩個異父母的個體,就這樣共存在屏東這片富足的土地,似有若無地一起成長。

萬事起頭難,但不起頭,更難!從一個人到團隊,由市集起草、拓展至今擁有不同的藝術生活提案,透過不隨便的即興碰撞,使人在快樂中學習、成長! 感謝辛苦忍受改變的家人們,和所有並肩為理想生活的你們。正因「屏東只是經過墾丁的地方」,更要發揮「經過」的價值。希望能秉持著一切順應自然的方式,立足在屏東這座緩慢的城鎮,從這裡擁有的人文出發,與土地共存。


「兩小無猜」在第四期的小步生活萌芽,各用所長記錄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屏東模樣,即便有天都將各自道別,還能留有這片土地共生過的氣息傳承。

小草大樹 Jan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