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日 星期三

電影與同志情感的對話



張義東
德國馬堡菲利浦大學社會學系博士,
專長為媒體及社會學,
任台灣立報專欄作家(專欄:心跳的聲音)
與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採訪、整理/張雅婷

同志在社會上雖屬於邊緣族群,有時會受到歧視與打壓,但是在電影或影展的世界中,同志電影向來是熱門電影,電影票時常開賣就一掃而空;也就是說,在電影的世界中,同志是受到重視與肯定的。同志在社會中或許不是主流,在藝術中卻是主流,因為電影與社會互相對話的結果,而產生這樣的現象。


《斷背山》電影海報

同志電影有很長的一段歷史,舉例來說,在台灣最有名的同志作品即是白先勇的《孽子》,曾以小說、電影、電視劇、舞台劇……等等的手法表現,可說是經典之作。後有李安的兩部作品《喜宴》及《斷背山》。《喜宴》中的男主角是名有男友的同志,因遲遲未婚,在受到父母的催婚下,決定與一名女性假結婚,卻引起許多後果;此片內容以華人觀點來處理同志所遭遇到的問題,並以和解收尾;《斷背山》則是由短篇小說改編,內容將同志被壓抑、鄙視的情感,刻劃地淋漓盡致;但以美國偏向男性威權的立場來說,牛仔是最男性的代表,而反同志的人認為同志非上帝所自然創造的個體,因此,此片被形容為是在挑戰男性特質的底線;卻也有人認為,這並不是在摧毀牛仔電影,反而是在復興牛仔。


《霸王別姬》電影海報

另外,也有許多同志電影,類似李安偏重在邊緣性及衝突性的描寫手法,講述同志是如何被遭受排擠及汙名化;張國榮在《霸王別姬》、《金枝玉葉》、《春光乍洩》三片中的角色與演出尤其值得對照,而《他鄉異國》也是同志電影中的經典。《他鄉異國》在講述貴族菁英學校中,年紀小的男孩會被學長當作傭人使喚、遭到霸凌,這樣的階級關係,在三年代的英國顯而易見。在所有都是男性的階級學校中,自然出現同性間的感情,進而講述同性戀於這樣的社會體制下,為什麼會令人想要反叛。飾演男主角的魯伯特,曾大方承認本身是名同性戀,有次接受專訪時曾提到:「不知道為什麼女人總是認為,男性的同志比較了解女人;但我是男人,我就是不了解女人。」有趣的不在於講話本身,因為他僅是一個例子,這裡所要談的是,同志比異性戀男人了解女人得多,甚至是刻板印象,卻不見得全然是壞的,例如認為他們比較細心、體貼,就是正面的價值。


《春光乍洩》電影海報
回到電影的層面來看,想要分析一部電影還是必須從電影本身的語彙、語言及如何呈現來看,若只是用和解、悲哀、反抗之類的概念及主題,去蓋過一部片子,這樣的評論太過簡單,因此必須回到電影如何拍攝來看,像是有許多的鏡頭語言,包含剪接、走位、場面調度等等,都顯現出導演是如何讓觀眾走入主題的巧思。因此欣賞電影的同時,一定要看電影理念,才能了解電影所傳達的訊息。若真想瞭解這些關於同性戀的電影,就去看吧!唯有看過才能夠有所感受。






    同場加映:《墨利斯的情人》、《霸王別姬》、《春光乍洩》、《千禧曼波》、《情慾凡爾賽》、《金枝玉葉》、《熾愛》、《幸福拉警報》、《我愛貝克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