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日 星期三

媒體「多元成家」議題的再現

   
     伴隨著「食安」議題的媒體報導下架,近期的媒體出現了一股「親密關係」的革命行動論述。由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伴侶盟)起的「多元成家,我支持!」連署行動,主張了包含:婚姻平權(含同性婚姻)、伴侶制度、多人成家等訴求議題。連署過程中,得到許多聯盟團體、知名人士、藝人與民眾的聲援支持。其中,隨著跨媒體(電視、報紙、雜誌),甚至網路社群(臉書串連、討論版)的議題發酵,亦形成了一股對立「支持/反對」的社會話題、氛圍。究竟媒體在「多元成家」議題的報導過程中,如何再現、設定與包裹議題?延伸討論,反思媒體應該如何報導此文類議題更為切當?
擬修正的「多元成家」方案,包含同志婚姻、伴侶制度等,雖有立委鄭麗君等人支持,也引起不少恐慌。
圖/鄭麗君辦公室提供

全文網址: 挺、反多元成家 周六上街拚場 | 多元成家論戰熱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8327355.shtml#ixzz2nbKY6D1m


「多元成家」的內涵?藝人/名人的加持
  對於公眾議題的報導,媒體的角色與責任首要應該釐清與說明所謂「多元成家」的內涵、意義與目前草案的進程與狀態,甚至詮釋此議題對公眾帶來的影響效應。筆者連續幾日觀察媒體關於「多元成家」議題的報導,尤其是主流媒體的相關議題處理方式,對於何謂「多元成家」的真實面貌,取得了斷裂、支離破碎的「辭彙」收集。換句話說,對於議題的了解連結的是「同志」、「道德敗壞」、「性解放」、「國本動搖」。
   其中,「多元成家」在主流媒體的報導議題設定過程中,更成了一股名人/藝人加持論述。近日媒體內容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郭采潔、張惠妹、蔡康永等藝人公開發表對於「多元成家」的支持立場,但遺憾之處在於,「多元成家」與藝人關係的連結為何?並且對於公眾理解「多元成家」內涵的實際助益又有多少?霧裡看花的狀態下,對於「多元成家」的真實內涵只能曖昧又模糊的理解。

媒體的多元發聲?對立衝突的辯爭
   對於類似與公眾利益有關的議題,媒體的角色應該是多元呈現不同觀點,並且保障多元團體、族群的媒介接近使用權,因此媒體應該呈現多元聲音、立場。連續觀察媒體對於「多元成家」議題的報導,卻發現儼然形成少數利益、權力之人或團體的發言工具。甚至,製造了對立的辯證氛圍,即支持與反對「多元成家」的賽馬報導方式。此外,媒體更在此議題中進行「媒體審判」,各自表述對「多元成家」議題立場。
  於是,媒體場域中「多元成家」議題形成不同聯盟(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台灣守護家庭聯盟、下一代幸福聯盟、同志團體,與不同立場(宗教信仰、性解放、道德)等的對立勢力發言對抗。致此,公眾無法從媒體報導中了解「多元成家」的多元內涵,而僅能選邊站的接收媒體內容。
圖:守護家庭行動聯盟帶動11/30反對多元成家修法。

媒體的社會責任/公共場域?刻板、歧視的弱勢形象報導策略
 「多元成家」議題需要媒體作為一個公共場域/發聲空間,因此媒體的社會責任需公正、平衡保障多元聲音的真實呈現與討論。但筆者連續多日的觀察媒體內容,似乎媒體習慣性的商業利益運作邏輯,在此議題的處理策略上,仍然依循過去的報導策略,標籤化、聳動、煽色腥與嗜血的將此議題包裝在「同志議題」的處理。於是,有關於「同志戀」、「同性婚姻」、「同性伴侶」等詞彙成了公眾對此議題的理解,但對於如何多元成家的邏輯?為何需要多元成家?該如何循序漸進?如此「多元成家」的配套措施或相關方案,在媒體報導的過程中皆如同消音般隻字未提,而只看到媒體一貫性的商業收視思考策略。
   筆者以為,「多元成家」是一個長期、持續討論的社會議題。媒體對於「多元成家」的報導仍須更為謹慎、社會責任的堅持。而關心此議題的大眾更具備媒體素養,以批判/反身思考的方式理解媒體訊息。讓大家以一個理性的態度討論「多元成家」,不論其結果如何。
----------------------------------------------------------------------------------------------------------------------
媒體論述人:
許如婷老師
新竹玄奘大學 大眾傳播學系 助理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