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7日 星期日

【步可思議】理想的大人模樣──敬東海哲學系及社科院的師長,及台灣的未來

文/徐秀琴

勾勒「理想的大人模樣」,不是用來檢視或批判他人,而是反求諸己,探尋自我,讓自己朝向心目中理想的大人模樣,升級、進化。我以為,理想不是目標,而是一種持續前進的狀態。學習理想的大人模樣,意味有能力給自己以及更多人幸福,在世界撒下愛的種子並發揮美好的影響力。

「自我」既是現代性的產物,也是社會學的核心概念。相較於心理學僅從個人的角度層次看待「自我」,社會學強調社會之中「重要他人」對於自我認同發展的深刻影響。「重要他人」意指每一個你、我,在社會化過程,以及心理、人格特質形成的過程中,對我們產生重要影響的人物,他們可能是父母、長輩、手足或者老師、同學,甚至是不認識的人。用「重要他人」探尋我們心中的理想大人模樣,多少意味著個人多想將重要他人的特質內化成為自身所有,即代表著「重要他人」對其所產生的影響。

當問及每個人心目中理想的大人模樣,我想,多半人想的或許不是外在的社會階級或者職業身份,而多半是他們在敬重的人身上所看到、期待有天自己也能擁有的特質。

以我人生遇到的「重要他人」來講,主要是大學時期在東海哲學系和社會系遇到的一群師長,包括哲學系的蔣年豐老師、苑舉正老師,社會系的黃金麟老師、楊開雲老師、高承恕老師以及黃崇憲老師。這些先後教導過我的師長,學術專長不一,卻都具有一個共同點:他們不只樂於教學,更願意無私地奉獻時間給學生。課堂上,開放討論,啟發教學;下了課,office hour 隨時歡迎上門踢館。除此之外,課後、期末,更不時自掏腰包,邀學生小聚討論。激勵學生發問與思辨是他們的天職,看到學生比他們優秀是他們的驕傲。記得,有一次聽助教笑著說,楊開雲老師第一年回東海授課,曾經為了全班到家做客,清晨起來,自個兒下廚,滷了一整鍋的雞腿。高承恕老師夜間的課,常常上到十一點,還眉飛色舞,不肯罷休。苑舉正老師,火鍋店裡講了一晚的Foucault還不夠,回家想想,覺得疏漏,還認真寫了一封書信跟學生補充說明。從這些師長身上,我不只領略到「敬業樂群」的人生可以如此豐盛,「無私奉獻」的背後,更隱含無價的情感關係,那是一輩子怎麼也斷不了的師生情誼。往後,赴各大學兼課講學,總自勉要將東海人文精神散播出去,藉以緬懷、回饋曾在大肚山享有的那段美好時光。

回頭看看自己,我的教學風格,受到東海人文精神很深刻的影響。遺憾是,啟蒙我往社會學之路走的蔣年豐老師(1955-1996),就在我考上社會學研究所隔年,英年早逝。蔣年豐老師是台灣哲學史的一顆炫燦的流星。他的離世,不只讓東海失去一位中西涵養兼備的哲學系教師,更使台灣出現理論開創性「哲學家」的可能性往後遞延。當年,如果沒有他引著我由文理大道的文學院一路走向社科院,並在管院坐下來一對一跟我討論社會哲學和傳統哲學的差別,我不會遇到社會學,更不可能如此熱愛社會學。而今,雖然離開學術與教學的工作,我仍努力將東海的人文精神帶到新的工作職涯──我遇到的每個人。

現代性的發展要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社會學的訓練則讓我看到:生活在台灣的人們,可以有著什麼樣的選擇。不過,接觸社會學,與其說讓我更加認識世界歷史與台灣社會,毋寧是讓我成為想要成為的自己。成為理想的大人,意味著成為一個獨一無二的人,過程中最重要是自我覺察,以及了解自己──自己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的可能。理想的大人樣貌,沒有標準答案。尤其,每個人經歷的生命過程、感知的經驗內容與生活的選擇不一,受到他人影響的深刻程度也大不相同。人生,既需要不斷學習以及反覆練習,堅持與放棄,得與失,也就沒有絕對的成功或失敗意義。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終究,得向內自我探索。生命並沒有要求我們永遠出人頭地,它要求我們的是,在每個階段的經驗裡,竭盡全力,問心無愧。明白我們成為什麼,台灣就會是什麼。那麼,每一個生活在台灣的你、我,該努力──努力讓自己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理想大人。



【步可思議】專欄作家/徐秀琴
 一個自我認同處於游移但卻始終認真生活著的人。

國際商專企管科。東海哲學系。
東海社會學博士候選人。
做過政治文宣。當過公司小主管。
婚姻讓我和三個可愛的女兒相識。\目前棄學從商,從事業務中的業務,一份有意義的工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