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2日 星期日

部落,不落

/劉薇

屏東三地門部落的原住民以魯凱族跟排灣族為主,兩個族群帶給我的感覺很相像;不管是衣著,或是以百步蛇為尊的傳統。關於百步蛇,更有說不完的神話故事。


在三地門文化館裡,可以看到許多以石板岩為底的壁畫,上面刻畫了許多當時的神話故事,其中百步蛇原住民的圖騰與陶壺時常出現。排灣族認為,祖先所居住的地方就是陶壺,而它也是排灣族三寶之一。(三寶指的是陶壺、青銅刀、琉璃珠


兩族服飾相像。以十字繡為主的是魯凱族,
以綴珠裝飾的是排灣族。














照片中後方乃是文化館之三寶廣場,
以陶壺為頂,青銅刀為柱,中間則放置琉璃珠



















我們也走訪了兩個部落,一是德文部落,另一個則是在八八風災後建置的永久屋群──禮納里部落。


德文部落位處偏僻,需要辦理入山證才能進入。在八八風災時,這裡的對外道路嚴重受損,甚至影響山裡的生態系統;當地的導覽姊姊告訴我們,榕樹的落葉、蜜蜂的採蜜行為等都深受影響。但山林依舊使人心醉,明明是熾熱的九月,這裡的空氣卻讓皮膚感到沁涼,甚至還有未落盡的油桐花,讓人錯亂了時節。


導覽姊姊介紹德文村的歷史以及一些傳統房屋及穀倉、芋頭窯等設施。
前人將穀倉墊高、架空,以防水患及鼠患















芋窯燒製乾芋粉,作為食物的原料以及出外打獵的乾糧
德文部落裡特別的作物──咖啡,
其在日治時期可是進貢給日本天皇喝的咖啡哦!


因為緯度、氣候、土壤合適,這裡的咖啡品質極好,但因為缺乏行銷,名氣比較不如其他地方。這裡種植的是阿拉比卡豆,口味偏酸,我們在此體驗了一邊唱著歌謠,一邊將豆子的外殼打掉(很像打麻糬),用炒鍋焙豆。這是他們傳統處理咖啡的方式。





德文部落還有另外一個特別之處,就是獵人步道! 獵人步道是他們以前的獵區,裡面設置了不同的陷阱,由部落裡的獵人大哥和獵人學校的校長先生為我們導覽及示範。獵人大哥原先在不起眼的隊伍後方壓後,直到開始示範陷阱時,他眼睛一亮,身手矯捷地衝到前方,佈置陷阱;帶著自信滿滿的笑容,不到一會,一個明顯有破綻的窟窿,搖身一變,成為完美陷阱。




在經過一番勞力活動後,令人期待滿滿一桌的豐盛食物。米飯是以營養價值極高的紅藜米和一般白米以1:3的比例調煮出來,自己在家也可以嘗試。比起一般的十穀米,不會有某些人不喜愛的特殊氣味及口感。


這道小米披薩則是用小米製成的餅皮鋪上絞肉,口感特殊,富有原住民風味的創意料理;

另外這道料理吉拿富,就像是原住民的粽子一樣,其中的原料就有利用剛剛介紹的芋窯所燒製後的乾芋粉製作,整體口感較濕潤,與漢人的粽子感覺很不一樣,但是依然美味!

除了不可或缺且充滿香氣的石板烤肉,另外南瓜雞湯則是融入了當地產業的咖啡,有著咖啡的香氣與南瓜的甜味雞肉的鮮美,溫潤的口感,讓人一口接著一口,最後則是以當地咖啡所製作而成的咖啡凍,畫下一個完美的句點。


接下來大哥大姐們為我們準備的晚會,雖然沒有原住民文化園區內的表演精湛磅礡,可是卻有著原住民最純樸、真實的一面;低沉的嗓音層層相疊,帶出莊嚴神聖的氛圍,大哥大姐們渾厚的嗓音在寂靜的山中迴盪。有些大哥們自組三人樂團,拿著一把吉他打著一些俏皮話唱著一些老歌,他們的動作帶著生澀,歌聲裡帶有一絲絲緊張,即使不完美,可是我們卻見到他們的美好又簡單的快樂,我想比較可惜的是,少了點小米酒來為我們助興吧!



禮納里這一片美麗的永久屋,是八八風災之後災民的新居地。這裡的每幢房屋都有自己的特色。首先我們來到大社部落體驗陶珠手工藝DIY,滿室的陶藝品上有著各式各樣的紋路,而特別之處在於這些雕紋都是以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美工刀雕製,所以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成為雕刻大師!我們利用陶珠及琉璃珠來製作吊飾,這裡的陶珠有千百種,琉璃珠在光線的照射下璀璨不已,風情不盡相同,而每個人的作品也帶有不同的風格。

最後,我們來到好茶部落。好茶部落是「脫鞋子的部落」——他們在自家前院鋪上廣闊的石板地,熱情地邀請客人赤腳踏入他們的家園。剛開始我和夥伴不知情,穿著鞋子踏入石板地,被人點醒後才急忙地將鞋子脫去。我們在「魯魯灣」享用午餐,魯魯灣是一間無菜單餐廳,採用的方式都是預約制,與德文部落相比,這邊的料理多了一些地中海風味,更多了一些創意,但是同樣有著美味與原住民的熱情。


店主用充滿磁性的嗓音,向我們介紹魯魯灣這家店的來由。他是一位原本在都市工作,後來返鄉打拼的原民青年;即使許多原住民因為工作而離開原本的家鄉,但仍然有許多人選擇返回家鄉,投入家鄉的發展,如同德文部落的導覽姊姊以及魯魯灣的店主大哥一樣。




這次的旅行中,我看到的不僅僅是表淺的資訊,而是看到了他們真實的一面。他們默默地努力,為家園付出;注入新的泉源帶來新的點子,使部落生生不息、永不隕落。我也更了解他們的歷史、文化、家園等,這一切是那麼絢爛奪目。來到三地門的部落進行一趟深度之旅,絕對能帶有滿滿的收穫與快樂。












2014年9月17日 星期三

來一趟「排灣勇士遊」 



  
 文、攝/陳亦婷

在屏東念書三年,我第一次跨越檢查哨站,進入另一個美麗境地。
就讀屏東大學文創系的我,一直都很喜歡原住民文化。在這次的深度旅行中,我終於能真實感受原民文化,並體驗排灣族的生活,也更加了解他們的故事。

大夥兒坐在德文部落前的大榕樹下,向一旁望去是翠綠的山景。吹著涼涼的風,在愜意的氣氛中,部落導覽員仔細地說起德文部落的故事;雕刻生動的壁畫配著爽朗的口氣,讓人不得不愛上這段時光。





接著我們到了「部落廚房」體驗咖啡製作過程。從豆子的介紹,慢慢到去除豆殼、炒豆等體驗,讓我們看到,他們對每一顆小小的咖啡豆,都十分用心。在過程中,可愛的導覽員一面搗豆去殼,一面開心地教我們唱排灣族山歌;最後再以山泉水沖泡,讓我們品嘗他們引以為傲的德文咖啡。

在咖啡體驗後,是令人好奇和期待的「獵人步道之旅」。獵人學校的校長是個看似年邁卻很硬朗的大叔,在引領我們的路途中,時而停下腳步做介紹、時而讓身兼多職的獵人先生替我們做示範。獵人先生以敏捷的手法製作出一個個陷阱,從小山鼠、山雞、老鷹、山豬等都有量身訂作的設計,每一次的製作成果都讓大夥兒驚呼連連,我也在心中不斷地讚嘆老祖先的智慧!





傍晚,夕陽伴著我們,漫步在部落裡。大夥兒彼此交換個眼神,就能發現每個人都期待著稍後的晚餐!我們看著vuvu慢慢地鋪上巨大的姑婆芋葉當桌墊,端上一道道美食。

主食是紅藜飯,白米參入紅藜並以柴火慢慢翻拌與煮成,米飯粒粒分明透心熟。菜色則有:石板烤山豬肉、原住民美食吉拿夫、入口即化巧妙搭配的南瓜佐花生粉,以及新鮮山菜炒過貓、炒番薯葉,還有我最喜歡的小米披薩;上面的配料像是打拋豬,但是整體卻是不同感受。湯的部分也不馬虎,咖啡南瓜雞湯;咖啡的特殊香味融在鮮甜的南瓜雞湯裡,意外的絕配!最後甜點則是自製德文咖啡凍,這豐盛的一餐讓我們每個人都大快朵頤、吃得好滿足。



我好喜歡「部落廚房」這個名字,使人有股溫暖的家庭情感,緊緊地繫著部落人們的空間。我好想賴在部落廚房裡,聽他們時而歌唱、時而歡笑,然後和vuvu們學習部落美食的好手藝。




晚餐之後,海拔稍高的部落有些涼,我們扶著微凸的小腹走到營火區取暖。部落的男人們靠著一副好嗓子、一把吉他,組成最天然且隨興的樂團,在一旁唱歌。聽不懂歌詞內容的我們,也相當喜歡與享受這真實、純粹的時空。

這樣的晚會或許並不華麗,但是聽了渾厚優美的古調、唱唱簡單旋律改編的「掃掃地之歌」,笑成一團之後,牽起彼此的手學習勇士舞、四步舞;從生澀到大方、從肢體不協調到跳到不想停下來…那晚真的很快樂,我們之間也好像沒有不同了,是一家人。

隔天,我們驅車前往禮納里部落。禮納里這看似精緻可愛的部落,其實是民國98年受莫拉克颱風的重創之下,遷村而重新打造的新家園。透過族人們的堅毅、團結和努力,加上先天的優美景致山林、富含文化特色的禮納里現在成了「台灣的普羅旺斯」。


進到部落,首站到了「峨塞傳藝工作室」,聆聽峨塞老師講述大社四大工坊的深入介紹,以及他自身對於工藝創作的手法和理念。峨塞老師說,工作室裡的陶珠圖案都是由他精心手刻,每個雕塑作品也都是他握著美工刀慢慢雕製而成的。精心手做出來的東西果然很有溫度啊!觀覽那獨特又可愛的作品,讓我也好想馬上從事DIY體驗!這次的DIY結合了兩種原住民工藝素材:陶珠和琉璃。開始動手後,大家目不轉睛、小心翼翼的完成了那獨一無二的陶珠吊飾,並滿心喜悅的拎回家,成了這趟旅行最具體、繽紛的留戀。






離開工作室,我們踏入色彩鮮艷、精心布置的17巷。除了地面彩繪以外,兩旁的屋子前各自都有象徵原民的木雕,也有些可供購買的排灣族手工藝品。沿著路走到底,是部落小廚房「魯魯灣」─「魯魯灣」是一對母子所用心經營的小廚房,與德文部落的部落廚房相較,風格偏歐式聚餐風格,食材新鮮且菜色具創意,融合在地食材及西式料理手法,在炎熱的午後,吃起來清爽無負擔。此外,從用餐環境裡能發現,所有的佈置、色系都令人感受相當舒適、喜樂。



除了德文部落及禮納里部落的深入踏訪,我們也在旅程中拜訪了三地門文化館和原住民族文化園區。藉由文物更認識了排灣族的三寶以及服飾,由衷羨慕原民擁有自己族群代表的傳統服飾;透過文化館外的一幅幅壁畫,看圖說故事,了解原住民源起的神話。



旅程的最後,我們到原住民文化園區裡體驗了傳統排灣族的的手紋和鞦韆。細細聽著導覽員的解說,才知道手紋在傳統的排灣族社會是多麼的難得、珍貴,也代表著一個女人擁有的技藝和身分地位。



















也許因為原住民的文化中,許多事物都有著各自特殊的意義,才讓我深深著迷吧!而那些特別的文化、技藝,並非已經沒落、消失和不存在,而是不起身接近便無法感受與體驗。快帶著一顆年輕的心,來一趟「排灣勇士遊」吧!


珍珠部落‧屏北三鄉生態旅遊

2014年8月20日 星期三

皮皮家泰式咖哩──第一家泰式咖哩專賣店

文/張文瑄
攝/阮羿璇


「皮皮家」的招牌,因為較不明顯,許多人常不小心騎過頭。


炎炎夏日裡,實在很適合吃辣的料理出出汗、透透氣,尤其在屏東,「皮皮家泰式咖哩」便是許多學生喜愛的店。經營人──林旂卉與藍翊中,兩位都是屏東在地人;兩年前,翊中的姊姊向一位泰國師傅學習泰式料理,並開始與友人合作,以電話預約、外送的形式展開外燴事業;不料,民眾反應相當熱烈,每到正餐時間總有許多電話打來預約,最後因愈來愈忙、人手又太少,只好拆夥結束營業。

結束這樣的合作機會實在很可惜,於是旂卉向翊中的姊姊學習泰式料理的作法,在親戚的幫忙下尋得店鋪,並將愛貓「皮皮」融入店名中,旂卉與翊中才開始經營起現在的「皮皮家」。

店內隨處可見貓咪的照片及相關擺飾。

旂卉原本要把店名取為「皮皮愛吃咖哩」,但怕因此讓大家將「皮皮家」定位在咖哩店,為了能夠有更多樣化的菜色出現,於是更改成現在的──皮皮家泰式咖哩。問起店裡兼賣的奶酪,是認識的朋友做的嗎?翊中便笑說:「教泰式料理的姐姐做的。」姊姊在教完泰式料理後,開始嘗試做奶酪,並到旗山開店,而弟弟的店自然就是商品的「據點」之一!

「皮皮家」開店至今已有一年多的時間,架子上擺著朋友們做的首飾、小物;店貓除了老大皮皮外,也陸續增減;能夠在炎炎夏日裡,開心地吃著綠咖哩,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翊中與來自台東的「皮皮」合照。

店家資訊
地址:屏東縣屏東市莊敬街一83
電話:08-7365004
營業時間:週二 - 週日11:00-14:0017:00-20:30     

推薦項目:泰式打拋豬、泰式綠咖哩

三個老靈魂,一間順風車。

文/王譯慧
攝/陳佳柔

「勝利路的丹丹漢堡轉進去。」當我問起認識的朋友順風車的店址,朋友只是這樣說,但是她也沒找到。我與另外一位夥伴在一天傍晚,繞進那條巷子裡、再繞回來,才看到外面亮著招手的白色招牌,上面寫著「順風車——覓食、聊趣、品味在地」。


這一間矮房子,有著紅色的磚牆、藍色的門、綠色紗窗……,「家」這是我對順風車的第一印象,它的一切都充滿著故事,是一個很有溫度的小房子。三個年輕人租下這間房子,想要創造一個可以回憶、凝聚、找尋熱情、延續屏東記憶的空間,並且讓來到這裡的人都有溫暖的歸屬感,像是回到家一樣。


其中一位男主人,跟我們分享很多小時候的故事。他是一位屏東人,很喜歡玩老車,長大之後對屏東有一份強烈的使命感,總覺得自己該為這塊土地努力,也提出了很多想法,那個勾勒未來理想生活的模樣,讓我不禁在心底驚嘆了一下;喜歡老物,更愛玩老車的他,想要透過這樣的空間,讓車友定期聚會,聊聊老車、也聊聊自己的生活。他們想推廣屏東的美好,規劃非官方的旅遊地圖,還有更多計畫在他們的心中跑,只是目前要一步一步地來,他們相信總會有真正完成的那一天。

店內收藏的Kawasaki老車。


當我們可以把爸爸、媽媽那個年代的故事說下去,一代傳一代,很多記憶就不會空白;世代之間不應該因為不了解而產生隔閡,反而在新舊、今昔對比之下,可以產生更多有趣的火花,傳承與延續情感。雖然順風車在103630日停止實體空間的營運,但故事仍然會繼續說下去;三位青年心中的老靈魂,會用年輕的身軀不斷地實踐,將老事物、老車的靈魂一直保留,並且延續下去。

店家資訊
店名:順風車
地址:屏東市空翔里永城巷16
營業時間:目前已結束實體營業,但仍會在粉絲專頁上提供在地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