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陳亦婷
在屏東念書三年,我第一次跨越檢查哨站,進入另一個美麗境地。
就讀屏東大學文創系的我,一直都很喜歡原住民文化。在這次的深度旅行中,我終於能真實感受原民文化,並體驗排灣族的生活,也更加了解他們的故事。
大夥兒坐在德文部落前的大榕樹下,向一旁望去是翠綠的山景。吹著涼涼的風,在愜意的氣氛中,部落導覽員仔細地說起德文部落的故事;雕刻生動的壁畫配著爽朗的口氣,讓人不得不愛上這段時光。
接著我們到了「部落廚房」體驗咖啡製作過程。從豆子的介紹,慢慢到去除豆殼、炒豆等體驗,讓我們看到,他們對每一顆小小的咖啡豆,都十分用心。在過程中,可愛的導覽員一面搗豆去殼,一面開心地教我們唱排灣族山歌;最後再以山泉水沖泡,讓我們品嘗他們引以為傲的德文咖啡。
在咖啡體驗後,是令人好奇和期待的「獵人步道之旅」。獵人學校的校長是個看似年邁卻很硬朗的大叔,在引領我們的路途中,時而停下腳步做介紹、時而讓身兼多職的獵人先生替我們做示範。獵人先生以敏捷的手法製作出一個個陷阱,從小山鼠、山雞、老鷹、山豬等都有量身訂作的設計,每一次的製作成果都讓大夥兒驚呼連連,我也在心中不斷地讚嘆老祖先的智慧!
傍晚,夕陽伴著我們,漫步在部落裡。大夥兒彼此交換個眼神,就能發現每個人都期待著稍後的晚餐!我們看著vuvu慢慢地鋪上巨大的姑婆芋葉當桌墊,端上一道道美食。
主食是紅藜飯,白米參入紅藜並以柴火慢慢翻拌與煮成,米飯粒粒分明透心熟。菜色則有:石板烤山豬肉、原住民美食吉拿夫、入口即化巧妙搭配的南瓜佐花生粉,以及新鮮山菜炒過貓、炒番薯葉,還有我最喜歡的小米披薩;上面的配料像是打拋豬,但是整體卻是不同感受。湯的部分也不馬虎,咖啡南瓜雞湯;咖啡的特殊香味融在鮮甜的南瓜雞湯裡,意外的絕配!最後甜點則是自製德文咖啡凍,這豐盛的一餐讓我們每個人都大快朵頤、吃得好滿足。
我好喜歡「部落廚房」這個名字,使人有股溫暖的家庭情感,緊緊地繫著部落人們的空間。我好想賴在部落廚房裡,聽他們時而歌唱、時而歡笑,然後和vuvu們學習部落美食的好手藝。
這樣的晚會或許並不華麗,但是聽了渾厚優美的古調、唱唱簡單旋律改編的「掃掃地之歌」,笑成一團之後,牽起彼此的手學習勇士舞、四步舞;從生澀到大方、從肢體不協調到跳到不想停下來…那晚真的很快樂,我們之間也好像沒有不同了,是一家人。
隔天,我們驅車前往禮納里部落。禮納里這看似精緻可愛的部落,其實是民國98年受莫拉克颱風的重創之下,遷村而重新打造的新家園。透過族人們的堅毅、團結和努力,加上先天的優美景致山林、富含文化特色的禮納里現在成了「台灣的普羅旺斯」。
進到部落,首站到了「峨塞傳藝工作室」,聆聽峨塞老師講述大社四大工坊的深入介紹,以及他自身對於工藝創作的手法和理念。峨塞老師說,工作室裡的陶珠圖案都是由他精心手刻,每個雕塑作品也都是他握著美工刀慢慢雕製而成的。精心手做出來的東西果然很有溫度啊!觀覽那獨特又可愛的作品,讓我也好想馬上從事DIY體驗!這次的DIY結合了兩種原住民工藝素材:陶珠和琉璃。開始動手後,大家目不轉睛、小心翼翼的完成了那獨一無二的陶珠吊飾,並滿心喜悅的拎回家,成了這趟旅行最具體、繽紛的留戀。
離開工作室,我們踏入色彩鮮艷、精心布置的17巷。除了地面彩繪以外,兩旁的屋子前各自都有象徵原民的木雕,也有些可供購買的排灣族手工藝品。沿著路走到底,是部落小廚房「魯魯灣」─「魯魯灣」是一對母子所用心經營的小廚房,與德文部落的部落廚房相較,風格偏歐式聚餐風格,食材新鮮且菜色具創意,融合在地食材及西式料理手法,在炎熱的午後,吃起來清爽無負擔。此外,從用餐環境裡能發現,所有的佈置、色系都令人感受相當舒適、喜樂。
除了德文部落及禮納里部落的深入踏訪,我們也在旅程中拜訪了三地門文化館和原住民族文化園區。藉由文物更認識了排灣族的三寶以及服飾,由衷羨慕原民擁有自己族群代表的傳統服飾;透過文化館外的一幅幅壁畫,看圖說故事,了解原住民源起的神話。
旅程的最後,我們到原住民文化園區裡體驗了傳統排灣族的的手紋和鞦韆。細細聽著導覽員的解說,才知道手紋在傳統的排灣族社會是多麼的難得、珍貴,也代表著一個女人擁有的技藝和身分地位。
也許因為原住民的文化中,許多事物都有著各自特殊的意義,才讓我深深著迷吧!而那些特別的文化、技藝,並非已經沒落、消失和不存在,而是不起身接近便無法感受與體驗。快帶著一顆年輕的心,來一趟「排灣勇士遊」吧!
珍珠部落‧屏北三鄉生態旅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