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鄭郁芬、張文瑄 整理、攝影/鄭郁芬
在傳統的閱讀方式逐漸式微的現代,人人閱讀、獲取資訊的方式,已經不再仰賴於紙本、實體書店的供給,有聲的媒體與非實體的平台,舉凡電影、網際網路、活動講座……的普及,民眾接觸閱讀的型式愈趨多元與便利。年初有報導指出「台灣人不愛閱讀,每人每年只看兩本書」的數據與評論,姑且不論這數據的可信程度與其狹隘地定義閱讀的型式,可以想像的是,在多數人認為閱讀風氣低迷的現代,書店理應碰壁、遭到淘汰,卻仍有許多以獨立經營之姿的書店出現,以出版和創意閱讀的方式走入社區、走入人群。三餘書店,便是秉持人人都應利用閒暇時間回歸閱讀的一家特色書店。其所扮演的角色、發揮的影響力,在高雄可以說是相當難得與有勇氣。
「辦雜誌追根溯源到最前面,其實都是需要有一種知識、自我立場。書其實對我來說就是最簡單的方式,去尋找知識與自我立場的來源。」
三餘書店是由五位大男孩所共同經營的一個空間,因應讀者們的不同喜好,店內的選書不僅多元,還在擺列的方式上別具巧思,譬如:食譜類書籍旁邊便插入一本與黑心食品相關的書籍,給予喜歡烹飪、品嚐美食的朋友,增加食品安全的知識。以期望讀者能夠在喜好之外,建構更多其他範疇的知識為考量,任何主題的書籍旁邊,多有更縝密與需要深度思考的議題類書籍相伴。「現在社會充斥很多流行的議題,我覺得追逐流行沒有不好,因為追逐流行才會知道議題在哪裡,抓到議題就要往下面去挖,挖多了之後,一方面你更了解它,你的贊成與反對、支持與不表態,也就更有自己的立場。讀者如果可以透過閱讀去延伸、建構自己的價值體系,這便達到我們經營書店的核心概念:知識一直不斷地積累!」尚宏說。
「書店是一個沒有立場、中立的空間,但經營書店的我,有立場!希望透過書店這樣的空間與不同的立場的人有機會對話。」
過去實體書店最大的衝擊,來自網路書店與生活娛樂變多,願意實際進入書店閱讀、消費的朋友很明顯可以感受到:網路書店剝奪了觸覺這件事,我們只剩下視覺。回到書籍最原始的接觸方式、回到實體書店閱讀、花時間好好品味字裡行間的故事,才會知道書籍的對你而言,是喜歡還是不喜歡。城市裡的書店愈多愈好,書店愈多,表示人們接觸書的機會就愈高。獨立書店聽起來是個流行用法,三餘團隊的核心即是希望在高雄分享更多型式的閱讀行動,希望讓大家看到閱讀創作這樣的事情:除了文學、散文、詩集的讀書分享會,還有鐵馬影展,藉由電影與書籍進行跨媒材間的引介,將公共議題與其他可能性帶入書店。
「開書店前,先讓自己覺醒,徹頭徹尾地認識自己,發現自己的本我,知道自己愛什麼,才有足夠的勇氣不顧一切地往目標邁進!」
各種性格的人都可以開書店,最重要的是要「愛書」。明白獨立書店經營不易,仍堅持實踐理念的尚宏表示:「在這麼不利於書店生存的環境下,再沒有人想要做的話,也許它就真的會消失了。況且,我們又怎麼能預料,書店不會在最壞的時代裡變好?你的堅持與想要做這件事的決心被人看到,大家才會更珍惜這個地方。」然而書店真的很容易綁住一個人的所有時間,相對而言,便無法有太多機會離開書店去完成自己額外的安排。尚宏接著說:「等書店愈來愈穩定,還是要走出去再看看這個世界,把這個世界的其他東西帶進來,不然當三餘成為一個點、一間安全的店,那就不好玩了!」
-----------------------------------------------------------------------------------------------------------
About三餘書店:店名的發想來自《我家是聯合國》的作者──張郅忻。現代人的閱讀變少、娛樂變多,閱讀不是生活中必然需要的一個環節,但其實每個人都應該留下一些讀書的時間給自己。《三國志》裡面有一篇文章說到:「人在白天要工作,晚上有空的時候應該讀個書;如果今天是下雨天的話,大家待在家裡,也可以利用這段時間來念書;過去的人都是春天開始耕種,一直到秋天才豐收,冬天便會待在家裡,既然沒事,冬天也可以拿來閱讀。」藉三個餘暇的時間翻翻書:夜晚、雨天、冬天,延伸說明即為:如果我們有空、有機會,都可以多多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